楊瀚森的照片頂在ESPN的NBA頻道頭條封面上,說實話,這事放在去年你敢信嗎,波特蘭開拓者連續兩年用樂透簽選了2米18的中鋒,一年一個,去年的克林根還沒打明白,今年楊瀚森又來了,ESPN的原話是“令人印象深刻,但國內球迷其實最關心的不是ESPN怎么吹,而是開拓者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兩個大個子,怎么共存,誰先贏得上場時間,誰會被“擺爛犧牲,商業紅利和戰術空間,到底哪個更重要,這才是最大懸念
先說場上的事,楊瀚森夏聯兩場,場均10分4.5籃板4助攻2蓋帽,命中率46.7%,三分20%,罰球83.3%,數據看著不炸裂但很實在,尤其助攻和蓋帽,說明他不是純吃餅型,能傳能防,場面也確實有幾個鏡頭讓人眼前一亮,比如他那幾個快攻推進和高位策應,確實有點約基奇的影子,不過夏聯畢竟是夏聯,強度和正賽兩碼事,今晚他要對位的是鵜鶘夏聯籃板王米西,這下就看得出成色了,你說巧不巧,開拓者還偏偏把他單獨放在預熱海報上,儼然要捧成新門面,壓力其實一點不小
但問題來了,去年選的克林根怎么辦,兩個人身高體型幾乎一樣,都偏傳統,不是空間型大前鋒,也不是能拉開外線的五號位,NBA現在講究空間和速度,雙塔陣容本來就不吃香,波特蘭這是要復刻雙奧胖還是走出一條新路,聯盟里能雙塔共存的案例其實不多,最近的只能說騎士的阿倫+莫布里湊合算一個,但人家一個偏防守一個能拉到外線,開拓者這倆目前都還沒證明能扮演“阿德巴約那樣的多面手角色,戰術空間怎么安排,教練組得頭大了
可你再看一眼場外,楊瀚森的商業價值已經開始兌現了,16號球衣直接脫銷,開拓者官方都得加緊補貨,這還只是開頭,他背后的中國市場體量擺在那里,開拓者這波選人,怎么著都不虧,哪怕場上還沒打出身價,商業回報已經來了,經紀人馬捷在采訪里說得很直白,未來要做的就是品類和品牌慢慢挑,不著急走量,先打出影響力,然后再談大合同,這套路其實和當年姚明、易建聯登陸NBA時很像,不過美方這次直接拉了Klutch Sports這種巨頭合作,說白了,就是要把楊瀚森當成國際市場突破口來玩,波特蘭的算盤其實相當精明
圍觀球迷的聲音其實也很分裂,有人覺得開拓者這是“擺爛隊的逆襲,用中國流量帶動重建,萬一楊瀚森真練出來了,那波特蘭就直接起飛了,也有人擔心他會淪為流量工具人,畢竟克林根和他是直接競爭關系,教練組如果扛不住輿論壓力,分分鐘就得面臨“對噴局面,場上沒打明白,場外先吵起來,這種劇情NBA歷史上也不是沒見過,最近幾年火箭和周琦那套,大家還記得吧,球迷和媒體的期待值有多高,失望來的時候就有多快,楊瀚森要走的路,還遠著呢
當然,不能忽略的是,楊瀚森本人并不是傳統藍領,他的傳球和球商,已經在夏聯階段被多家美媒點贊,ESPN那篇報道直接點名他的傳球能力“給其他球隊教練和高管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點和以往中國球員還是有點區別,也許他不是那種一上來就能砍20+10的內線怪獸,但如果球隊能圍繞他和克林根做些戰術創新,打出點新花樣,也不是沒可能殺出條路來,關鍵看教練組能不能頂住壓力,不被外部流量帶節奏
說到底,開拓者這波操作,是賭楊瀚森能不能打出來,也是賭中國市場的韌性,雙塔共存到底是曇花一現還是新風口,現在誰也不敢給定論,但商業層面已經提前收割,球迷層面也被調動起來了,剩下的,就看楊瀚森和克林根誰能先抓住機會,打出存在感,夏聯只是熱身,常規賽才是真正的試金石,開拓者想靠中國市場翻身,得看楊瀚森給不給力,球迷想看到中國內線在NBA刷存在感,也得看他能不能適應節奏,別到最后成了“流量焦點,場上隱身
最后就一句話,這事兒到底能不能成,誰也不敢拍胸脯,只能邊看邊聊,期待楊瀚森別辜負這波熱度,開拓者也別只想著收割商業,場上場下都得給出點真東西,否則流量再大,NBA這片賽場終歸是實力說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