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爭是選項,但不是首選
解放軍有沒有能力打下臺灣?答案毋庸置疑。從火箭軍部署、海空軍編組到近幾年頻密演訓,幾乎已經跑完了登陸戰的全鏈條預案。問題在于,武統只是戰術,不是戰略。
北京之所以不急于動手,是因為現在動武拿下臺灣,換不來戰略層面的根本變局。即便臺灣被“統一”,美國依然有菲律賓、日本、關島甚至澳大利亞的基地鏈在手,美軍依然可以在南海和東海攪局,甚至借機扶植新一輪的“亞洲小北約”。
一場戰爭換來一個島,卻換不來對整個“第一島鏈”的改寫,北京不會做這個性價比太低的買賣。
二、臺海問題,從來不是臺海的問題
從北京的視角看,臺灣只是一個節點,不是終點。真正問題在于,臺獨的底氣是誰給的?是誰用軍事保障、經濟綁定和外交庇護,把臺北拖進了一場本不屬于它的中美對抗?
答案太明顯:美國。
這也解釋了一個常被忽略的現實——中國大陸的軍事行動更多是圍島,而不是登島。它打的不是臺軍,而是美國的底氣,是華盛頓在亞太幾十年苦心經營的“島鏈結構”。
所以解決臺灣問題,北京必須解決的,是“美國在亞太的問題”。
三、不打而勝,從經濟下手
美國靠軍力控制第一島鏈,中國則用產業、供應鏈和市場反包圍這個體系。
看過去五年,北京的動作并不隱蔽:對臺灣,陸續收緊惠臺政策,取消農產品關稅減免,限制特定商品輸入大陸;對韓國,推進汽車、電池、半導體自主替代;對日本,更是通過高端制造業的加速崛起,直接撼動其在東亞的工業底盤。
臺日韓三地的“經濟安全感”正在加速流失。這些國家表面上還在對沖,但企業和資本已經用腳投票。最典型的是韓國,表面和美合作芯片聯盟,結果芯片訂單越來越依賴中國;日本一邊喊著“供應鏈去中化”,一邊在越南、泰國的工廠卻被迫使用中國產零部件。
北京的戰略邏輯是簡單的:不和你正面硬懟,而是從經濟上讓你“離不開我”。一旦第一島鏈的國家經濟利益與中國綁定得足夠深,美國在亞太的外交調動空間就會被持續擠壓。
四、削弱美軍存在感,是收臺前提
從技術角度看,只要美軍還在沖繩、橫須賀、關島,臺海就無法做到真正“戰備解耦”。就算解放軍能拿下臺灣,美軍可以從第二島鏈投送支援、干擾后續整合,形成低烈度長期博弈。
北京并不打算進入這樣的消耗戰,而是通過“經濟打擊+戰略再平衡”的組合拳,主動改變島鏈國家對美國的戰略依賴。
要的是:第一島鏈自己松動。
日韓被產業打殘之后,民間輿論自然會問,跟美國捆綁到底值不值;臺島若失去經濟扶持,所謂“民主堡壘”也撐不起了。等到這些地方的精英階層開始調整政治站位,北京的統一工程才真正啟動。
統一是綜合國力作用的結果,不是一場登陸戰能解決的事。
五、美國也在感受到“失控”
這才是最近美國智庫與軍方愈發頻繁提及“中國或許不會武統臺灣”的原因。他們逐漸發現,北京正走一條更“陰狠”的路:不打你,卻讓你失去存在的理由。
華盛頓明白,它已經不能用冷戰時期那套“熱戰+代理人戰爭”的模型來干預臺海了。因為這次,解放軍未必上岸,但中方的產業鏈、市場、政治杠桿,早就開始在島鏈國家內部“滲透”。
比戰爭更可怕的,是敵人從不出手,卻讓你慢慢被孤立、被削弱、被拋棄。
美國終于意識到自己失了節奏。但節奏一旦被中國主導,臺海終局也就不再是選項問題,而是時間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