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財政部正式發布通知,明確2025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總體上調幅度為2024年月人均水平的2%。
這一消息引發廣泛關注,而在此背景下,一位退休老人的自述引發了更深的思考:一位1963年出生、1982年參加工作、現每月領取5400元養老金的企業退休人員,竟感嘆自己“可憐”。
這聲嘆息令人愕然,卻也折射出部分退休群體對自身待遇的認知偏差。當我們拉遠視角,用全國數據來丈量這5400元,真相或許出人意料。
第一、 養老金現實圖景:5400元,已站上金字塔哪一層?
要理解這位老同志的感嘆,必須先看清全國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真實分布狀況。根據2025年3月的網絡統計數據,我國約有1.4億企業退休職工。
在這個龐大的群體中,養老金水平呈現明顯的“金字塔”結構:
基石龐大:低于3000元者眾。
數據顯示,養老金低于3000元的退休人員,數量驚人地達到了約8500萬人。這意味著,超過六成的企業退休老人,每月賴以生活的養老金尚不足3000元。
中堅力量:3000元上下是主流。
結合其他調研信息,大量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集中在2000元至3500元區間。月入3000元左右,是許多普通企業退休職工的現實寫照,甚至有不少人仍在2000元以下水平艱難維持。
塔尖少數:5000元以上非普遍。
那么,能像這位1963年出生的老同志一樣,每月穩定領取5400元養老金的人,占比究竟多少?經過2024年養老金調整后統計,在企業退休人員中,養老金超過5000元的比例,大約為25%。換算成具體人數,全國范圍內此類較高養老金的企業退休老人,數量在3000萬左右。
由此可見,這位老同志的5400元養老金,已穩穩超越了全國75%的企業退休同仁,處于前四分之一的較高水平。網絡世界常給人以“遍地高養老金”的錯覺,如同高考后滿眼“學霸”,實則是“幸存者偏差”——待遇較好者更樂于分享,而沉默的大多數,往往代表著更普遍、更真實的平均水平。
第二、 為何仍覺“可憐”?落差感從何而來?
既然數據清晰顯示其養老金水平已屬中上,為何這位工齡長達43年(1982年至2025年)的老同志,仍會發出“可憐”的感嘆?剖析其心理,核心在于比較的參照系與心理預期產生了落差:
縱向對比:退休前后的收入斷層。
該網友在描述中提到,其在職時月薪可能達到“1萬多元”。從過萬的月薪,驟然降至5400元的養老金,這個近半的落差感無疑是強烈的。工作時期積累的生活標準和消費習慣,在收入銳減后難以立刻調整,由此產生“今不如昔”的失落。
橫向對比:身邊“更高者”的刺激。
人往往傾向于與自己熟悉的人群,尤其是條件略優于自己的人進行比較。該網友可能身處原單位退休群或特定社區,接觸到的多是原同事或同系統退休人員。若其中部分人因職位更高、單位效益更好或繳費基數更優,養老金達到6000元、7000元甚至更高,相比之下,其5400元便顯得“遜色”,進而催生“可憐”之感。
貢獻與回報的預期偏差。
43年工齡,幾乎貫穿了整個改革開放歷程,為國家建設和企業發展奉獻了大半生。在當事人看來,如此漫長的職業生涯,理應換來一份更為“體面”的養老保障。當現實養老金未能完全匹配其心理預期的高度時,便容易產生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的委屈感。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基于特定參照系的“可憐”感,雖屬個人真實感受,卻不能等同于客觀上的待遇低下。正如前文數據所揭示的,其養老金水平在全國范圍內已屬優渥。理解這種主觀感受的根源,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看待不同退休群體的心態。
第三、 跨越鴻溝:企退與事退的“5000元”含金量不同
在探討養老金水平時,一個無法回避的關鍵分野是企業退休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簡稱“事退”)的差異。同樣是養老金超過5000元,在這兩個群體中的普遍性和意義大不相同:
事退:5000元以上是“主流”。根據相關資料,在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中,養老金超過5000元的比例非常高,預計約80%的事退人員能達到這一水平。按人數估算,全國事退人員中養老金超5000元者約有2250萬人。對于事退群體而言,5000元更像是一個“基準線”而非“高線”。
企退:5000元以上是“少數”。如前所述,企退人員中能達到5000元以上的僅占25%(約3000萬人)。對于絕大多數企業退休老人來說,5000元是一個需要較長工齡、較高繳費水平或較好單位效益才能企及的目標。
整體視角:5400元的相對位置。若將企退和事退合并計算(全國退休人員約3億,企退1.4億+事退及其他),養老金超過5000元的總人數約為5250萬(3000萬企退 + 2250萬事退)。這意味著,在全國所有退休人員中,能領到5000元以上養老金的比例,尚不足40%。那位老同志的5400元,無論在企業退休人員中(超越75%),還是在全體退休人員中(超越60%以上),都處于相對靠前的位置。
結語
1963年出生,1982年投身工作,43載辛勤奉獻,換來如今5400元的月養老金——這位老同志的人生歷程,是共和國一代建設者的縮影。他感嘆的“可憐”,源于退休前后的收入落差、與身邊更高待遇者的比較以及對漫長工齡回報的更高期許,其感受值得理解與共情。
然而,當我們將這5400元置于全國1.4億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版圖上審視時,它已穩穩超越了其中8500萬月養老金不足3000元的老人,躋身于前25%(約3000萬人)的較高水平行列。縱覽全體退休人員(含事退),能超過這一數額的也僅占不到四成。
這份數據對比,并非要否定個體的感受,而是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參照坐標,幫助我們更理性地認知自身養老金的實際定位。
在養老金總體漲幅為2%的2025年,如何讓有限的增幅更精準地溫暖金字塔基那8500萬月入不足3000元的老人們,讓他們離“可憐”遠一點,再遠一點,或許是政策制定與落地過程中更應傾注心力的方向。
畢竟,養老金的溫度,不僅在于數字的高低,更在于它能否為最廣大的退休群體托起一份踏實的晚年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