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有網友在上海的一處練功房里拍下一段視頻。
一位頭發灰白但精神矍鑠的老太太,正跟著一位老人對打排練,招式干凈利落,氣力不減當年。
視頻中,她一招接過飛來的長槍,再用腳回踢,幾個回合下來氣不喘,腿不軟,干脆利落。
她不是別人,正是當年風靡全國的“小常寶”——齊淑芳。
一代京劇名角,樣板戲代表人物,卻曾在1988年帶著全團30多人集體滯留美國,一度被冠以“叛國”、“吃里爬外”的帽子。
有人罵她忘恩負義,也有人替她鳴不平。
這么多年過去了,她怎么又回來了?她當年為何選擇遠走?她如今又如何面對那些爭議和質疑?
一出身就注定不平凡
齊淑芳的家境,說起來讓人羨慕。
她出生在一個真正的京劇世家。哥哥是京劇院的副院長,大嫂是國內第一武旦,三哥也是武生名角。
從小耳濡目染,家里滿是刀槍把子,戲服戲譜。
她不像有些孩子,小時候哭著鬧著不愿學戲。她練得特別苦,卻從沒叫過一聲累。
一雙小腿,小時候裹著沙袋跳臺階;嗓子沙啞了,就灌生雞蛋。
別人睡覺她練功,別人放學她吊嗓。一個動作抻筋練了三年才合格。
17歲那年,她考進上海戲曲學校,成了正式的武旦學員。老師說她吃苦,她說:“不吃苦,哪能登臺?”
從學員到正式演員,她的成名比很多人快,但她從不驕傲。
1970年代,她在《三打白骨精》《火鳳凰》《智取威虎山》等劇中先后擔綱主演,臺上一亮相,觀眾席掌聲雷動。
“這個姑娘眼神有勁,腿腳干凈,嗓子也亮。”當時業內很多老先生都對她點贊,甚至連梅蘭芳都曾看過她的戲,連說“后生可畏”。
她是那種,不靠關系,不講背景,只靠實力出圈的角兒。
尤其是在《智取威虎山》中飾演“小常寶”之后,她紅遍全國。
那年她才三十出頭,風頭正勁,戲單不斷,出國演出更是常有的事。
巴黎、慕尼黑、米蘭……她帶著中國的京劇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掌聲和歡呼。
感情之路:愛過,也散過
說起齊淑芳的感情,曾經也轟轟烈烈。
她第一段婚姻,是和劇團的音樂才子龔國泰。兩人因戲結緣,因音樂走到一起。
當年《智取威虎山》的唱腔配器,很多都是龔國泰一手操刀。他沉默寡言,她大方熱烈,兩人性格互補,相敬如賓。
1974年國慶節,他們低調結婚,沒大辦宴席,也沒度蜜月。婚后幾年沒有孩子,不是不要,而是為了演出她主動放棄。
劇團排《磐石灣》,她明知道自己懷孕了,卻還是選擇了去醫院做人流。說不心疼是假的,但她說:“戲不能停。”
可就這樣一個敬業到底的女子,卻在1988年做了一個驚天決定。
那年,她帶著《智取威虎山》劇團赴美演出。
剛開始大家都以為只是例行公演,沒想到演出完,她卻和團里三十多位演員一齊“滯留不歸”。
龔國泰沒隨團出國,他在家聽到消息后,像被雷劈了一樣,整個人都傻了。
他想不通,明明日子過得好好的,為啥她突然“變心”。
而她,也沒給解釋。從此一別,成了永別。
后來,她與團里編導丁梅魁再婚。丁是武生出身,扮相俊朗,演技扎實,二人也算是志同道合。
但就因為這一場“滯留”,她的名字一夜之間被打上“叛逃”、“背叛”的標簽。
國內輿論洶涌,劇團人心惶惶,她從舞臺焦點成了輿論靶子。
在美國的那些年:風光背后是血淚
留在美國,真的就輕松了嗎?
一點也不。
他們最初連演出的機會都不多。觀眾少、演出費低,還要自掏腰包買戲服、搭舞臺。
最多的一場,6個人演完,一共拿了300美元,連酒店錢都不夠。
最難的時候,齊淑芳在餐館刷過盤子,也去街頭唱過戲。她說:“再苦,也不能讓人以為京劇是笑話。”
后來在華人鋼琴家殷承宗的幫助下,他們終于辦下綠卡,才漸漸站穩腳跟。
她用最傳統的唱腔,最地道的身段,把原汁原味的京劇一點點送進美國的大學、社區、甚至教堂。
有人質疑她圖名圖利,她不辯不爭。她說:“不讓美國人聽到真正的京劇,他們只會誤會我們是‘小丑’。”
幾年后,她的劇團——“齊淑芳京劇團”成了美國主流藝術節的常客,連《紐約時報》都為他們做了專題報道。
他們甚至登上了林肯藝術中心的舞臺,唱全本《楊門女將》。
從無人問津到一票難求,她硬是把京劇在異國他鄉扎了根。
歸來:物是人非,戲還在
2008年,她第一次回國探親。
很多人問她:“后悔嗎?”
她笑笑不說話。眼里有光,但也藏著太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再后來,她回國定居。住在上海,偶爾回陜西老家,日子不富貴,但安穩。
她每天依舊練功。和丁梅魁一塊練槍,練腿,練唱。腳下的步伐、眼中的神采,一點也不輸年輕人。
她也在戲校里帶學生,講課時總會拿出舊劇照,說起過去的事,語氣淡淡的。
有人提起當年“滯留美國”的往事,她也不再辯解。只說一句:“我做了我該做的事。”
現在的她,沒有年輕時那么鋒利,但更有底氣。
她用幾十年的堅持,換來了世界對京劇的尊重。她帶過的徒弟,已在紐約大學、耶魯、甚至華盛頓的戲劇節表演。
她說:“哪怕只有一個人聽懂了,也值。”
尾聲:歲月如歌,人如戲
很多年后再看齊淑芳,早已不是那個“小常寶”。
她不再在鮮花和掌聲中停留,也不愿再為過去的決定辯解。
她曾風光,也曾落魄;曾被捧上天,也被打入冷宮。可她從未放棄手中的那副水袖和那張臉譜。
她不完美,也不偽裝。她曾“吃里爬外”的罵名加身,也曾忍受街頭賣藝的辛酸。
可最后,她還是用一身功夫,一腔真心,把京劇帶到了大洋彼岸。
她這一生,沒有兒女,沒留名利,只有一副身段、一嗓子戲。可這,卻成了她永不熄滅的火。
如今,她已年過八十,依舊每日吊嗓、踢腿、走臺步。
她沒說過后悔,卻用行動回答了命運。
她的人生,就像一出《打虎上山》,凜冬已過,春色將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