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她曾為毛主席和周總理演出,是梅蘭芳口中的"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
可就是這樣一位杰出的藝術家,卻在1988年帶著30名演員"叛逃"美國,拋下丈夫和祖國。
如今年過花甲歸來,有人罵她"老了想起回國撈金",也有人贊她"用一生詮釋文化使者"。你怎么看?
作者:含
30人一夜消失,京劇界驚天"地震"
2025年春天,一段視頻在網上悄然流傳。畫面中,一位82歲的老太太在上海的練功房里練槍,招式干凈利落,氣力不減當年。
她不是別人,正是當年風靡全國的"小常寶"——齊淑芳。一代京劇名角,樣板戲代表人物,卻曾在1988年帶著全團30多人集體滯留美國。
齊淑芳的家境,說起來讓人羨慕。她出生在一個真正的京劇世家。哥哥是京劇院的副院長,大嫂張美娟是國內第一武旦,三哥也是武生名角。
從小耳濡目染,家里滿是刀槍把子,戲服戲譜。她不像有些孩子,小時候哭著鬧著不愿學戲。她練得特別苦,卻從沒叫過一聲累。
17歲那年,她考進上海戲曲學校,成了正式的武旦學員。1970年代,她在《智取威虎山》等劇中先后擔綱主演,臺上一亮相,觀眾席掌聲雷動。
當時業內很多老先生都對她點贊,甚至連梅蘭芳都曾看過她的戲,連說"后生可畏"。她是那種,不靠關系,不講背景,只靠實力出圈的角兒。
可就在她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1988年那個夜晚,一切都變了。演出剛剛結束,她做了一個改變30多人命運的決定——滯留美國,不回國了。
這消息傳回國內,整個京劇界都炸了鍋。報紙鋪天蓋地報道,輿論一邊倒地罵,說她"叛國""忘恩負義",還有人直接扣帽子"吃里爬外"。
一張機票背后的"死亡選擇"
可她為啥要這么做?這里面的門道,可不簡單。說起來,這事兒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一方面,那時候國內環境不比現在,改革開放剛起步,文化圈子里的條條框框多。京劇這行當雖然受尊重,但掙不了啥錢,發展空間也有限。
齊淑芳在國內已經是頂尖了,再往上走沒啥路。就像是在安全的池塘當大魚,還是到大海里拼搏?她選擇了后者,哪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另一方面,美國那邊機會多,她可能覺得在那兒能讓京劇走得更遠。80年代不少人向往國外的生活,覺得那邊自由、有奔頭。
這決定代價不小。她老公龔國泰沒跟團去美國,聽說這事兒后心態崩了,倆人婚姻直接玩完。國內輿論把她批得體無完膚,圈里人也大多跟她劃清界限。
她在美國也不是一帆風順,剛去那會兒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大,演出機會少得可憐。30多個演員里,有人干起了洗碗工、搬運工。
她自己也在餐館刷過盤子。這從臺柱子到刷盤子,落差不是一般的大。但就算這樣,她也沒放棄。刷盤子的手還要練水袖,再苦也不能讓人以為京劇是笑話。
從街頭賣藝到林肯中心的"魔幻"20年
在美國頭幾年,齊淑芳日子過得苦。她拉著團員們成立了"齊淑芳京劇團",開始在美國闖蕩。剛起步那會兒慘得很,沒人捧場,觀眾稀稀拉拉。
最慘的時候,她們在唐人街的角落里唱《智取威虎山》,一天收入不足20美元,連吃飯都成問題。讓老外聽懂京劇,比登天還難。
后來她找到點門路,在華人鋼琴家殷承宗的幫助下,劇團慢慢有了起色。她挺聰明,知道美國人看不懂京劇,就改編劇目,加了英文解說。
她琢磨著西方觀眾的欣賞習慣,在表演里加入了芭蕾舞的托舉動作,讓舞臺呈現更具視覺沖擊力。這些創新起初也遭到質疑,但效果卻很明顯。
1990年代,她帶著劇團登上了林肯藝術中心的舞臺,演了全本《楊門女將》。這在美國可是個大場面,《紐約時報》還專門寫了報道。
從街頭沒人理,到一票難求,齊淑芳硬是憑著一股子倔勁兒,把京劇在美國站住了腳。從門可羅雀到一票難求,這中間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在美國的成就不是吹的。她不光演老戲,還排新戲,培養學生,把京劇的根一點點往海外扎。她帶的團在紐約、華盛頓這些地方演出,慢慢有了固定的觀眾群。
京劇這東西,本來是中國人的家底,她卻讓美國人也能看懂、喜歡,這份功勞誰也抹不掉。她成了繼梅蘭芳之后,第二位登上百老匯的中國京劇藝術家。
82歲還在練槍,時間給出了答案
2008年,齊淑芳65歲,第一次回國探親。面對當年的爭議,她沒多解釋,低調得很。很多人問她:"后悔嗎?"她笑笑不說話。
2010年,她正式決定回上海定居,偶爾回陜西老家看看。她回來不是養老的,每天還堅持練功,嗓子喊開了,身段也不拉下。
她還教學生,把幾十年的經驗傳下去。2025年春天,網上流傳那段她82歲在上海練功房練槍的視頻,動作利索得很,看不出是八旬老人。
她回國后沒大張旗鼓宣傳自己,但也沒閑著。她的學生在美國演出,延續著她在海外的努力。她用行動證明,京劇這門藝術在她心里從來沒放下過。
國內對她的態度也緩和了不少,有人開始客觀評價她當年的選擇,覺得她是為了京劇好。時間是最公正的法官,爭議如潮水,真相如磁石。
現在再看這一切,她當年被萬人唾罵的選擇,或許改變的不只是她一個人的人生。她用一輩子下了一盤很大的棋,為京劇的國際化鋪了路。
她不是完美的人,1988年的決定傷了不少人的心,她自己也付出了代價。但她也沒徹底倒下,反而用幾十年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她不是叛國者,也不是圣人,就是個愛京劇、敢拼敢闖的女人。她的選擇讓人爭論不休,但她的貢獻擺在那兒,誰也搶不走。
結語
每個時代都需要一些"出格"的人,用爭議為后人趟出新路,用堅持證明選擇的價值。
隨著文化自信增強,我們對文化傳播者的評價,正從道德審判走向理性包容。
如果是你,會選擇安穩的體制內生活,還是充滿未知的文化傳播之路?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