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活動很有趣,大哥哥大姐姐們帶著我們認識植物,又做樹葉畫,還有西瓜吃,真開心!”近日,在過埠鎮鐵木村創意手工坊,小朋友們的感慨,折射出過埠鎮“如我在體驗”行動開展以來文明實踐活動的新變化。
在“如我在體驗”行動中,過埠鎮黨員干部以參與者的視角親身體驗,提出和收集活動組織開展意見建議,持續豐富活動內容、提升活動質量、完善服務體系,打通宣傳教育、關心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精準定位訴求,暢通民意“連心橋”
“您對我們實踐站平時搞的活動是否滿意?有什么建議?”在夢想家園社區,志愿者挨家挨戶向群眾問需求、問計策、問成效,切實提升村民群眾文明實踐活動的參與感及主人翁意識,用心用情、抓常抓細文明實踐工作。
自“如我在體驗”行動開展以來,過埠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各所(站)收集到有關活動需求、內容建議、環節設計、體驗反饋等方面意見建議26條,為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個性化、精細化開展,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質量,打造更多具有本土氣息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提供了有效參考。
親身體驗過程,多元查擺“疏堵點”
走進過埠鎮“新風禮堂”,一場熱熱鬧鬧的移風易俗宣傳活動正在上演。活動中,主持人與群眾頻頻交流互動,你一言、我一語,你一問、我一答,你表演、我來猜,分享著移風易俗的知識、事例,抒發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與往常不同的是,各個村居的實踐員把舞臺交給了群眾,自己則坐在臺下,以參與者的視角切身感受這場移風易俗活動的各個環節。“問答環節要覆蓋不同年齡段的群眾,問題設計不夠‘大白話’。”“引導小朋友上臺表演的效果很好,以后可以作為參考。”……活動后,實踐員們“火力全開”,交流活動中的問題、紕漏,并提出改進辦法。此次活動發現問題5個,提出意見建議7條,有效提升了文明實踐活動的質量、效果。
“以往文明實踐活動的開展,我們都是‘組織人’,這次以‘參與者’的角度體驗這次活動,發現了不少考慮不周的地方,這對我們是一次很好的體驗。”果木村文明實踐員吳海霞表示。
廣納金玉良言,集思廣益“增質效”
在連接長慶村與泮江村的山間小道上,在實踐員和帶隊老師的帶領下,一群朝氣蓬勃的“學生仔”穿梭在叢林之間,他們仔細分析著徒步路線上的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和注意事項,記錄成筆記,交于徒步路線負責人。
據悉,為充分利用轄區陣地資源,過埠鎮計劃在泮江村、長慶村之間設立一條“紅色徒步”路線,串聯蘇維埃政府舊址、泮江三棲戶外運動基地及長慶白蓮基地,豐富文明實踐活動內容、完善團隊研學體驗。為給路線開發打好“前哨站”,過埠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基地徒步路線負責人聯合贛州師專暑期“三下鄉”志愿服務隊提前進行了一場“試徒步”,以“研學學生”的角度為路線開發查缺補漏、添磚加瓦。“學生們的意見非常有建設性,大部分是以我們成年人的角度比較難考慮到的問題。”基地運營方陳泉名表示,“在規劃的過程中我們將充分考慮這些意見,以安全為首、以體驗為落腳點,將咱們的‘紅色路線’開發好。”
堅持“問技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過埠鎮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主動俯下身子,站到群眾身邊去,主動換位思考、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加速推進文明實踐提質增效,繪就文明村鎮新圖景。
作者:黎志鵬
編輯:陳 慧
審核:楊曉斌
審簽:徐 鵬
總監制:李啟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