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的星河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淌千年的血脈根魂。它不僅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更是面向未來的文化基因庫。當歷史叩響新時代的大門,我們既需以虔敬之心守護技藝原真性,更要以創新之志激活其當代生命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此成為非遺傳承的時代命題。
而今,一群躬身實踐的傳承者正將命題化為行動:他們以雙手為舟楫,載著古老技藝穿越時代洪流;以創新為星火,點燃非遺基因的當代覺醒。在他們身上,我們看見傳統與未來的握手,更見證著文明根脈如何在當下綻放新枝。
滇土生輝瓦載道 ,古法淬火傳新聲
——訪玉溪市滇瓦紫砂工藝廠創始人周昌
在云南的群山褶皺間,滇瓦如一曲凝固的史詩,以土為紙,以火為墨,書寫著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這片紅土高原上的每一片瓦當,既是遮風擋雨的實用器物,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圖騰,承載著西南邊陲獨特的美學密碼與生命哲學,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于將過去封存在標本盒中,而是讓千年窯火繼續照亮當代人的精神原鄉。玉溪市滇瓦紫砂工藝廠創始人周昌,懷揣著對古滇文化的熱愛,將古老的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賦予滇瓦紫砂工藝品以“活”的靈魂,一瓦一韻間,皆是傳統文化在民間的自覺覺醒。
一瓦傾心情永續 滇土熾心守藝魂
滇瓦的誕生,與云南的地理稟賦深度纏繞。橫斷山脈的褶皺中,蘊藏著富含礦物質的黏土,瀾滄江、金沙江的激流中,刷出細膩的沙礫,高原強烈的日照與豐沛的雨水,共同塑造了滇瓦“剛柔并濟”的獨特品性。工匠們深諳自然之道:雨季采土,旱季制坯,順應天時的智慧,讓每一片瓦都凝結著土地的呼吸。那些層疊如魚鱗的瓦頂,在蒼山洱海的云霧間起伏,與梯田、茶山共同勾勒出云南大地的肌理,成為“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最樸素的注腳。1968年,周昌出生于江川縣路居鎮螺螄鋪村,這里蘊含著古老的“李家山青銅文化”,特別是“牛虎銅案”,以猛虎撕咬壯牛的場景,將力學平衡與野性美學推向了極致,被譽為“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在周昌看來,無論是遠古時期的青銅器物,抑或現有的滇瓦紫砂,這些不僅是實用的器物,具有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更充當著文化的載體,成為古滇人宇宙觀的物質投射——他們將自然崇拜、生死觀念與世俗生活熔鑄于青銅之中,傳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們的自然信仰。
泥繪西施壺茶具套裝
“瓦”,是中國漢字中極具文化厚度的符號之一,其字形演變與功能轉化,暗合了華夏先民從制陶到建筑的技術躍遷,更折射出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深層肌理。許慎的《說文解字》釋曰:“瓦,土器已燒之總名,象形。”短短十字,卻將泥土、火焰與人類文明的締造關系凝練其中,始終串聯著人類對“泥土—技藝—文明”的永恒思考,它提醒著人們:文明的根基,或許正藏匿于最平凡的造物之中——正如一片瓦,既是遮風擋雨的實物,也是照見千年文明的人文鏡鑒。在古老的青銅文化和“瓦”文化的熏陶之下,結合周昌父輩制作磚瓦陶罐的手藝,周昌從小便與泥巴結下了不解之緣,并將其發展為一生的愛好與事業。在周昌心中,云南的滇瓦文化歷史悠久,其演進史實質上是東亞人類遷徙與文化融合的微觀縮影,如同一座橋梁,將170萬年的生存史詩與5000年的文明史詩焊接在一起,自己有責任將滇瓦文化融入器物之中,讓更多人知曉這份東方美學。
玉蘭花蓋碗茶具
手撫青瓦續春秋 情寄方寸瓦傳薪
滇瓦文化的信仰,是一場泥土與神性的千年契約——它將自然崇拜、祖先敬畏與技藝神話熔鑄于紅土與烈火之中,構筑起一座連接天、地、人的精神圣殿。在周昌看來,何為人的信仰?是對“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到哪去?”的回答。文化有根、信仰有魂,滇人制瓦,始于對土地的虔敬。“紅土養瓦,瓦護眾生。”在人們的自然信仰中,滇西北氐羌族人的火塘崇拜,將“火——土”的關系神圣化。“紅土遇火而生魂”。火的出現,意味著“生命、財富、創造”的文明之光熊熊燃起,正如弗洛米修斯曾說:“有光明,便有溫暖。”這些信仰的智慧,以器物為文明的載體來呈現,使得滇瓦紫砂,這種似陶非陶、似瓷非瓷、似釉非釉的產品,成為有靈魂、有故事、有識別度的工藝美術品。這種在技術中尋找神性、在實用里安頓靈魂的古老智慧,時刻提醒著我們:真正的文明,從不是對自然的征服,而是在一方瓦片中,看見宇宙的倒影。這便是滇瓦信仰的本質。
黑耀如意壺茶具套裝
藝術與商業之間的關系,如同火焰與氧氣——過近則焚毀純粹,過遠則窒息生機。如何在保持藝術本真的同時,讓創造力獲得可持續的生命力?周昌認為,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能夠正確地引領人們的生活。以滇瓦紫砂為代表的器物不是藝術品,他提出,所謂器物,追求三感:眼感、手感、體驗感。而藝術品除了具有好看、亮眼等審美特性之外,還在于造物者將自身的品性賦予其中,給予藝術品以靈魂。滇瓦紫砂產品可分為四大板塊:茶器、酒器、餐具和藝術品。茶文化中常說:“水是茶之母,器是茶之父。”茶器所具有的凈化水、軟化水的功能性,給人類帶來了舌尖上的巔峰體驗;酒桌上的奢侈品,定義了人藝同頻;而餐桌上的工藝品,更是給人們帶來了極致享受。這些都得益于周昌所堅持的中華文化底蘊:耐看——才是審美標準的基礎。
肌理工藝圓珠壺茶具套裝
虛實共生匠魂燃 古藝今聲“鏈”未來
在云南的深山河谷間,滇瓦匠人捶打泥坯的悶響聲與3D打印技術的蜂鳴聲正交織成一首新的文明協奏曲。這場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對話,絕非簡單的工具替代或形式拼貼,而是一場關乎文明存續的深層實驗——如何在數字時代重新定義“手”的價值?如何在算法浪潮中守護傳統工藝?一直以來,周昌始終堅持原創與創新,既傳承和保留手工藝品的價值,也與時俱進,運用3D打印技術進行激光雕刻。匠心陶韻,指尖傳神,周昌認為,手工藝無法做到工業的標準化和量產化,而工業化也無法完全代替傳統冶陶技藝,紫砂產品的表層處理、精細化部分必須通過手工處理,才能精益求精,每一件產品都蘊含著不同的情懷。每一件產品背后的故事,便是手藝人的故事,將靈魂賦予產品。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這便是傳承與現代的融合。或許,周昌先生想用自己對滇瓦紫砂的熱愛告訴人們:科技不應是碾壓傳統的推土機,而應成為喚醒文化潛能的酶——如同滇瓦紫砂,既浸潤紅土,又讓深埋的滇瓦種子破繭成蝶,唯有如此,滇瓦才能在下一個千年繼續講述關于土地、時間與人的永恒寓言。
古滇國主題酒具套裝
當“快文化”碾壓“慢手藝”,當算法推薦替代師徒心傳,非遺傳承的底層邏輯正在崩塌。但與此同時,危機深處也暗藏轉機——Z世代對文化認同的強烈渴求、對技術倫理的反思浪潮、對差異化審美的執著追求,恰恰是非遺復興的潛在表現。周昌認為,未來一定是非遺文化的世界,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發揮“坐得住冷板凳”的匠人精神,不斷沉淀和積累。因此,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滇瓦文化,周昌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其創作的滇瓦紫砂獲得了央視助力,在中央電視臺精品文化平臺進行線上推廣,同時與高校展開合作,尋找具有創新能力且“坐得住”的、有責任擔當的年輕人加入到滇瓦文化的傳承中來,創作出更多符合當代審美、具有正能量的產品,讓更多年輕人在創作的樂趣中找到對行業的熱愛,做好“滇瓦文化的講述者”與“文化創變者”。同時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贏得新的發展賽道。周昌表示,邀請年輕人加入滇瓦文化傳承,不是哀求他們拯救行將熄滅的火種,而是邀請他們共同點燃新的火炬,正如古滇瓦文化所述:“滇瓦,于天地之源,為人間之本,承以器作禮,道禮制天下。”看見云南,從滇瓦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