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市委書記曹慧泉調研市亞熱帶果蔬特色產業園建設。他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創新農文旅融合發展等新模式,更好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此前的7月10日,市政協召開常委會議,圍繞“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課題開展專題協商,市委書記曹慧泉對協商成效給予充分肯定,并對我市加快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提出要求。
(市政協召開第十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 現場圖)
農文旅融合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深化農文旅融合,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根據中央、省委部署,市委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切實把優勢做優、長板拉長,努力走出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新路子,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那么,我市在農文旅融合發展方面進行了哪些積極探索、有何進展?
以“特”為核
盛夏七月,萬物繁茂。在龍船鎮河包村,“株洲王十萬黃辣椒”種植示范基地,一片金黃的景象映入眼簾,90后“辣妹子”李曉慧正忙著和村民一起勞作。這位“新農人”舍棄蒸蒸日上的連鎖店老板生意,回鄉種起了辣椒。在政府部門引導下,她和鄉親們一道,將王十萬黃辣椒品牌進一步擦亮。王十萬黃辣椒以其獨特的風味——肉厚、皮薄、爽脆、香甜,勾住了游客的胃、留住了游客的心,怪不得還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人們選擇旅游目的地的原因有很多,近年來,“吃”的分量則顯得越來越重。吃綠色、新鮮的農家美味,成為游客出行的強力“驅動”之一。由此可見,農業是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根基,只有以特色農產品作支撐,三者的融合才能成為“天作之合”。
在株洲,除了王十萬黃辣椒,炎陵黃桃、白關絲瓜、攸縣香干等,都是游客念茲在茲的心頭好。而這背后是一個個日益成長壯大的特色產業。
鄉村產業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吸引力、競爭力。我市在充分挖掘本地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在農產品的類別、規模上下功夫,走差異化道路,力爭把“好資源”轉化為“好品質”,把“好品質”轉化為“好品牌”。
因地制宜,精耕細作,以特色農產品為核心,我市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圍繞18個地理標志產業,株洲形成了69家國省龍頭企業、45個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12個國省農業產業強鎮、488個省市縣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強大矩陣。
以“融”為鑰
葉如碧浪翻涌,花似胭脂點染。在仙庾嶺的百畝荷塘,荷花競相綻放,引來游人不絕。在這里,可賞荷打卡、品農家美食、購蓮藕特產,更能在荷塘邊與孩子嬉戲,感受自然與文化的雙重饋贈,“荷花經濟”的發展,為村民開辟了實實在在的致富渠道。
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農”是根基,“文”是靈魂,“融”是鎖鑰。
在淥口區朱亭百果園,藍莓園、柑橘園、百果園、桃園錯落有致,形成了一年四季有花賞、有果采、有果嘗的產業態勢。依托田園風光,這里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人文活動,從生態休閑到科普農耕,從觀景娛樂到親子研學,吸引了眾多游客,被人們稱為“快樂制造機”。
在醴陵市船灣鎮,清水灣畔景區被越來越多的游客作為旅游目的地。這里是集農業產業化、農耕文化、科普研學、商務會務、特色民宿于一體的綜合型生態農業休閑旅游勝地,也是“湖南省五星級休閑農業莊園”。
山水有情,茶鄉有約。5月1日,2025年湖南省鄉村文化旅游節首場聯動活動在茶陵縣花湖谷景區啟幕。
花湖谷景區又一次“高調”地進入人們的視線。
我們不妨看看花湖谷景區的兩個數據:2024年國慶七天營收超3000萬元,2025年五一營收逾1000萬元。花湖谷景區為什么能做大做強?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景區打造“花鏡學堂”,引進萌寵樂園、露營基地、圍爐煮茶等,讓游客們流連忘返、樂在其中。打破舊有思維桎梏,深耕農文旅新業態,真正發揮融合發展的最大效應,這就是花湖谷景區給予人們的啟示。
以“新”為翼
白云生處,時光清幽。
2024年7月,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陳瑤回到家鄉,在炎陵縣水西村里成立厚樸工作室。她一邊在工作室開展藝術創作,一邊義務帶領留守兒童讀書、繪畫、種花草、做手工、拍視頻。如今,幸福屋場、小游園邊和村民房屋的白墻上,到處都有她的藝術作品。她成為了水西村“最美代言人”,她的工作室也成為了游客必到的“打卡點”。
比陳瑤回鄉更早的是“80后”青年葉貞安,他放棄企業老板身份返村創業,建造酒窖、打造民宿、發展農家樂,用“一艇二筏三頭牛”開啟了水西村休閑旅游的探索之旅。他自購無人機、攝像機,用鏡頭記錄和宣傳家鄉的美景和變化,迄今已在抖音、視頻號、小紅書等新媒體上發布作品近700個。這個羅霄山脈深處的小山村,成為了現今遠近聞名的“網紅村”。一心為村民的葉貞安,也高票當選村委委員。
在以葉貞安為代表的村干部帶領和全體村民的努力下,水西村每年吸引游客超5萬人次,帶動村民人均增收達1萬元以上,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省美麗鄉村示范村等稱號。
同樣是借助“媒體”的力量,株洲還誕生了一個“網紅集市”——株洲神農耘,這是株洲農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的又一成功案例。
不少市民朋友一定對今年1月舉行的首屆株洲神農耘年貨集市印象深刻。119個攤位,包括新鮮蔬菜、本地水果、臘制品、肉制品、春節飾品等380余款商品,老百姓年貨清單里的物品應有盡有。三天,人流量將近10萬,集市銷售額突破820萬。
集市還特別設置了中醫集市與非遺文化展示區域。醴陵釉下五彩瓷醴陵丁窯、株洲竹木雕吳氏木雕、株洲剪紙、清心核雕、醴陵吹糖人等傳統非遺項目也紛紛亮相集市,傳承古老的民俗文化記憶,現場充滿了歡聲笑語。
正是有了“文化”的加持,“株洲神農耘”才更多了幾分集聚人氣的魅力。這里是農產品展銷的平臺,也是文化展示的舞臺,甚至還是游人如織的優質“購物游”目的地。
“株洲神農耘”是我市著力打造的區域公用品牌,市農業農村局牽頭組織、株洲廣電策劃執行,通過建立在線展銷平臺、打造線下人氣集市,促進農產品消費和農民增收,并推動農產品出湘出海,讓株洲的好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令人驚喜的是,更多的優質農產品正在株洲這片沃土上萌芽、生長。在淥口區淥口鎮楊梅村,市亞熱帶水果特色產業園(淥口基地)一派欣欣向榮。園區占地約300畝,共引進了杏、李、山楂、枇杷、楊梅等十多個品類、40 種適合亞熱帶地區種植的果樹品種。
這里正進行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探索,以工業化思維打造引種試驗園、科技示范園、產業孵化園、農文旅樂園“四園融合體”。不久的將來,這里將呈現出標準化和個性化兼具的特色農文旅新場景。
農文旅融合發展要出新出彩,最需要的是專業人才隊伍。無論是精通文旅策劃的“設計師”、深諳市場規律的“運營者”,還是傳承鄉土文化的“守藝人”、擅長數字營銷的“新農人”,都是株洲農文旅融合發展所急需的“香餑餑”。我們深知,只有引人才、聚合力,讓新理念、新思路扎根鄉村,才能真正實現農文旅的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之翼。
耒耜聲中日月長,且憑詩意共遠方。在株洲,以農為紙、以旅為墨、以文為筆,正不斷繪就山川田野間的壯美新圖景。
作者丨 肖珂 理微
編輯丨喻穎
審核 丨陳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