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蘇浙你好,江浙滬再見。
最近網上有個非官方說法,講「江浙滬」已經偷偷改名成「滬蘇浙」了。
我們去看各種政府活動和官媒里的提法,會發現「滬蘇浙」已經常態化,「江浙滬」則被邊緣化。
據說是有個參照依據,就是按國家行政區劃編碼標準,上海是31,江蘇32,浙江33,這么順著排下來可以說很合理了。
然后再參考下「京津冀」,那肯定是把區域龍頭放在第一位,會更有首位度效應,鎮得住。
但網友好像不太買賬,浙江朋友出來說,你們愛怎么折騰自己折騰去,要不然我和寶雞換一下,你們仨重新攢個局。
南京朋友說這下好了,外省朋友更不知道南哥是誰了,蘇州坐實江蘇省會,這個蘇字太過晃眼。
吐槽歸吐槽,但嚴格來講,最近“官方改名”這事確實也不太成立,因為實際上在官方語境里,很早就開始各種蘇浙滬、滬浙蘇了,聽著板正,比較上臺面。
反正「江浙滬」這一稱謂,有點太網購包郵區style了,不怎么受待見,官方用詞一直在有意淡化。
但不管怎樣,包郵區的朋友,有點嫌事多,好好的江浙滬,念著也順口、也有群眾基礎、宣傳口徑上也已經打開了知名度,你說你們翻來倒去老折騰它干嘛?
按這個邏輯,是不是其他省市也可以借鑒了。
別「黑吉遼」了,明天弄個「遼黑吉」玩玩;
「云貴川」肯定不行誒,我川必須得壓一頭,趕緊改成「川云貴」;
「中日韓」,有人怎么聽都不舒服,我潮流文化全世界輸出、影響力這么大,快都給我改成「韓中日」。
也有網友說,那你這個稱謂,到底是按什么邏輯排的。
按GDP、按歷史積淀、按區位權重、按拼音筆畫、按今天心情…反正浙江朋友說了,你們愛咋咋地,而江蘇同志說,只要不是按退休金待遇排,也都能接受。
如果按照2024年的數據,滬蘇浙兩省一市兩省GDP合計約28.1萬億,占比逾全國盤子的1/5,另外胡潤研究院的統計,長三角有4萬個資產億元戶,超過大灣區的3萬戶。
所以這個在說什么呢,就是你格局必須得大,包郵區別一天到晚內部糾結稱謂名號、排位座次、以及明顯表露出對「江浙滬」這種帶點民間叫法的不耐受了,說實話,現在這么一個化債周期,別追求板正,干事更要緊。
而且有句話不管當講不當講,還是得多講一句。
就是折騰稱謂本身其實倒沒什么好說的,組織有自己的考量,但很多地方上、包括體制內群體,也有一個獨特的癖好,就是得了「新概念癥候群」。
就是我必須得搞一個新的名頭、新的概念、新的提法出來,前任的東西有點舊、我來整一點新巧思、搞點新名堂,以顯我敢為天下先。
這可不是改造點名詞那么簡單,外化出來的動作就是對各種所謂新產業新敘事趨之若鶩,昨天元宇宙,今天NFT、后天數字孿生…不講點新故事、不炒點新概念,就感覺自己工作做得不到位、在位沒有新產出,結果現在風過了,那些也沒人提了,有點小尷尬。
而緩解尷尬最好的方式,就是繼續擁抱下一個新概念、新名詞,別管它生不生硬,匯報得有素材。
其實本質上,改名字也好、搞政策也好,搞點新包裝換點新稱謂真的無所謂,但既然要變,那最好就有新的內涵、做實的動作、下真的功夫,大家伙真的能在發展中有所收獲,而不只是說玩點文字游戲,新瓶裝舊酒,除了制造點新鮮感,沒啥實際的,這么搞,不如不搞。
到最后,很多事情都是一個道理,就只能,你提你的滬蘇浙,我說我的江浙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