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的危害想必大家都知道,現在幾乎人手一部,對它的依賴甚至比親爹親媽都要親,據專家說過度玩手機可能會導致“腦腐”,也就是腦子會壞掉。
但殊不知比它更致命的是外面那層“保護衣”,尤其是那些9.9元還包郵的手機殼,看起來款式新穎還物美價廉,可它們的成本僅僅只有幾毛錢。
更有甚者,經央視曝光才知道,如此暴利的產品下竟含有非常多的毒物質,長時間觸摸說不定哪一天就會要了你的命,可怕的是此物還流竄到了全國。
取材于網絡
那么看似無害的手機殼為何會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避免?
取材于網絡
身體發出警報
當今社會,手機已經成了人們的必需品,出門買個東西都得用手機掃碼,但手機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健康風險。
很多人為了保護手機亦或是純屬為了美觀,都會買各種各樣的手機殼佩戴,但殊不知在這個追逐暴利的時代,并非每一款產品都是健康的。
取材于網絡
你每天摸得最多的東西可能就是手機殼了,而它很可能就是一份緩慢生效、緊貼皮膚的“生化武器”,想必很多人身體已經有了反應。
你是否曾有過莫名的皮膚過敏、反復發作的哮喘,或是難以解釋的頭痛與乏力?我們習慣于歸咎于天氣、食物或壓力,卻很少懷疑那個與我們日夜相伴的“小玩意”。
取材于網絡
這正是身體拉響的初級警報,如果放任不管,更深層的侵害便會悄然發生,要知道劣質手機殼中的塑化劑會通過手汗和手機發熱,持續不斷地滲入你的皮膚和呼吸道。
它的目標直指你的內分泌系統,對于兒童來說,它可能催生可怕的性早熟,擾亂正常的發育軌跡;對于成年男性來說,它會悄悄削弱生育能力。
取材于網絡
雖然它不會給身體帶來巨大的疼痛感,但卻會漫長而精準造成系統性破壞,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有的手機殼中還含有兩項致命有毒物。
多環芳烴(PAH)和重金屬鉛,前者是公認的強致癌物,長期累積足以誘發基因突變,后者則直擊你的神經與骨骼,在最壞的情況下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
取材于網絡
當身體出現上述信號,尤其在更換了新手機殼之后請務必警惕,那不是你的錯覺,而是身體在求救,特別是那些僅售9.9元還包郵的款式,它們往往是“完美犯罪”的道具。
央視曝光新毒物
就在7月11日央視曝光了一則新聞,公布了手機殼對人類的危害,這不看不知道,一看讓人十分憤怒,商家簡直不拿顧客的命當命。
取材于網絡
或許不少人都經歷過,拆開包裝后就會有一股濃烈刺鼻的化學塑料味撲面而來,我們第一感覺就是這是“新東西”的味道,畢竟衣服鞋子在沒穿過時都會有股子味道。
但手機殼卻并非如此,而是有毒物質超標的直接宣告,當手機玩游戲、充電發熱時,這股味道會變本加厲,仿佛在加速釋放毒氣。
取材于網絡
有時溫度達到一定時間后,摸上去手感可能有些發黏,邊緣也有些粗糙,甚至那些顏色過于鮮艷、特別是熒光色的款式輕輕一刮就會掉色。
這是因為商家往里面添加了過量的工業染料,并且為了掩蓋異味,也為了節約成本,有些商家不惜加入了廉價香精,試圖用一種毒性覆蓋另一種。
取材于網絡
這層光鮮的外殼之下就變成了毒物的集會,塑化劑是為了讓它更加柔韌,多環芳烴來自劣質的彩色油墨,是為了讓其更加靚麗,還有那些用于粘合的工業膠水,持續釋放著甲醛和苯。
更隱秘的還有重金屬鉛,曝光的那些手機殼曾被檢測出超標國家上限三十多倍,想必大家都知道前段時間天水幼兒園鉛中毒事件,鉛對人體只有害而無利。
取材于網絡
不僅會損傷你的神經系統,還會破壞你的骨骼發育,嚴重還能直接導致腎衰竭,甚至是死亡,那么到底是誰在制造這些“毒物”?
藏在陰影里的真相
答案就是那些藏在陰影里,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的小作坊,能驅動他們的只有利益,為了賺錢可以將成本壓縮到極致。
取材于網絡
一個正規手機殼,如果采用安全的液態硅膠或高品質TPU原料,一噸成本動輒上萬元,而對于這些作坊主來說,這個數字可以被輕松砍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
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他們竟還有人使用“再生料”,這些原料不僅是普通的廢舊塑料,更可能混雜著醫療垃圾和電子廢棄物。
這些本該被嚴格無害化處理的危險品,在他們眼里卻成了成本低廉的“寶藏”,整個生產過程粗暴而簡單,粉碎、熔化、注塑,沒有消毒,沒有提純,沒有質檢。
取材于網絡
有害物質被原封不動地鎖進嶄新的手機殼里,等待著與你的手掌親密接觸,這個行業的準入門檻極低,一套模具、一臺注塑機就能開張,年銷量可達百萬。
取材于網絡
他們制造的不是配件,是貼著你身體的固態危險品,可問題來了,為什么這種近乎公開的“制毒”行為,能夠如此猖獗?
要知道手機殼至今仍是一個被監管遺忘的灰色地帶,它不屬于玩具,不屬于食品接觸材料,也未被納入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3C認證)目錄。
取材于網絡
這意味著,沒有統一的生產國標,沒有強制的質檢流程,一切全憑廠家“良心”,監管的真空,為“三無產品”(無廠名廠址、無質量檢測、無執行標準)的泛濫提供了完美的土壤。
無數劣質手機殼,借助電商平臺,輕易就能從某個不見光日的角落,直達數千公里外你的手中,你和作坊之間,只隔著一層美化過的商品詳情頁。
取材于網絡
商家們深諳此道,他們用“食品級硅膠”、“環保材質”、“無毒無味”等詞匯,為你構建了一個安全幻覺,消費者在信息不對等的迷霧中,心甘情愿地為自己的健康風險買單。
但這并不是沒辦法避免,認清現實后,我們只需謹記這三點,第一道防線就是情報篩選,在下單前,請摒棄“便宜就好”的心態,主動遠離9.9元包郵這類高危產品。
取材于網絡
優先選擇包裝完整、信息清晰的正規品牌,如果包裝上能找到“3C認證”或明確標有執行標準(如GB4806.7-2023),安全系數會高很多。
第二道防線便是感官甄別,避開有刺鼻異味、手感黏膩、輕易掉色的產品,觀察它的工藝,正規產品通常開孔精準、接縫嚴密。
取材于網絡
相對安全的液態硅膠和高品質TPU,往往觸感細膩柔韌且基本無味,至于這第三道防線便是凈化程序,無論買到多好的手機殼,回家后都別急著套上。
先用清水沖洗,然后在通風處晾曬幾天,這個簡單的動作能有效揮發掉一部分附著在表面的有害物質,最后一道防線便是定期清退。
取材于網絡
沒有哪個手機殼能用一輩子,即便是合格產品,在日常使用和老化過程中,也可能慢慢釋放出有害物,建議每半年到一年更換一次,這并非浪費,而是必要的健康投資。
尤其當你的家人中有孕婦和兒童時,這份審慎,是你必須承擔的責任。
取材于網絡
筆者認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央視曝光的毒產品遠不止手機殼這一樣,前一段時間還曝光了玩具“捏捏樂”,相信在這些監管部門的嚴查下,市場會變得越來越健康。
參考資料:央視新聞2025-07-11快自查!手機殼選不對等于“毒源”在手上 如有這些特征快扔掉21世紀經濟報道2025-07-14部分9.9元包郵低價手機殼鉛含量超標30倍 或導致慢性中毒大象新聞2025-07-07“腦腐”了解一下?過度刷手機,真會刷壞腦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