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繼2015年后,時隔十年再次召開的高規格城市工作會議。這次會議對我國城市發展所處歷史方位作出了“兩個轉向”的重大判斷。
會議強調,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過去十年,我國城鎮化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今年,正逢“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十五五”規劃即將開啟。在這個節點舉行高層次城市工作會議,既是對過去城市工作總結,也是為下一階段城市高質量發展擘畫藍圖,指明方向。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天,中國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他們的民生問題成為一個焦點,這也是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要求。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距離上一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有10年時間,會議提出的7項措施,是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背景下對城市提出部署。
▲創意配圖圖據ICphoto
城市發展:
從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
會議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要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
如何理解“人民城市”這一理念?陳憲介紹,這一理念是“人民至上”在城市建設中的集中體現。城市不僅僅是經濟活動的場所,也是人民群眾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發展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不僅是要改善物質生活,還有文化生活,城市生態,社會治理等方面,追求的是“五位一體”的改善。因此“人民城市”是城市發展理念的巨大提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末,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為9435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未來城市化率還有多大空間?城市工作要有哪些轉變?
會議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約高效;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
陳憲表示,國際上一些觀點認為,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率可以達到80%。未來中國的城市化率最高可能達到80%,也可能達到75%-80%。因為,中國提出美麗鄉村建設,真金白銀的投入,會改變一些人的行為。一些以前在城市工作的人會看到農村的機會,就會回到農村。還有一些原本要到城市的務工者,不再外出打工。這樣的話,如果中國城市化率不超過80%,未來增量會在13%以內。這就意味著,城市發展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
陳憲介紹,現在提出城市更新就是做好存量的文章,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未來,城市發展著眼于城市生活品質提升,城市生態和文化的改善,這都是做好存量的表現。
不同地區的縣城
未來如何更好承載城市化?
在部署城市工作時,會議提出七個方面,其中包括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著眼于提高城市對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承載能力,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繼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那么,不同地區的縣城未來如何更好承載城市化?
其實中辦、國辦2022年就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把縣城分為大城市周邊縣城、專業功能縣城、農產品主產區縣城、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人口流失縣城,提出科學把握功能定位,分類引導縣城發展方向,對每個類型的縣城都提出了一定要求,給予一定支持。提出2025年以后,再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縣城,與鄰近大中城市的發展差距顯著縮小,促進城鎮體系完善、支撐城鄉融合發展作用進一步彰顯。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肖金成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有兩千多個縣級行政單位,其中有一部分改為縣級市已經屬于城市,其余的縣城只能屬于城鎮。在一個區域,完善的城鎮體系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城鎮。人口流動中不僅有從農村到大城市的人口,也有農村到縣城的流動,所以縣城也是城市化的重要載體。未來有許多縣城會隨著人口的進一步聚集從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發展。在此過程中,縣城由于是城鎮和城市的中間環節,還需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做好公共服務供給。
▲肖金成
陳憲則表示,除了部分西部地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縣城的發展都得益于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大部分地區的縣城都是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一部分。
陳憲說,過去十幾年,中國城市發展呈現出集群發展的特點,都市圈城市群受到中心城市的輻射。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是要讓大中小城市分工協作,這不是簡單的輻射,讓資源都跑到大城市,周邊小城市不發展。以上海與蘇州、深圳與東莞為例,城市之間的分工關系使得后者接受了前者大量創新資源溢出,帶動了當地的發展。
陳憲介紹,到今天,國家發改委批復了17個國家級都市圈。這些都市圈大部分是以省會為中心。以成渝經濟圈為例,國家推進了經濟圈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更好發揮經濟圈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城市群中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再加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作、公共服務共享,會更好形成區域經濟分工協同格局。
城市發展的兩個驅動力:
好產業和好大學
會議提出,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精心培育創新生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不斷取得突破;依靠改革開放增強城市動能,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作用。
陳憲表示,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就是產業。以深圳為例,城市發展動力強,原因是城市新興產業發展的好,做好了創新生態。探究這類城市的發展,創新生態是“因”,產業發展是“果”。不能從結果看結果,忽視培育創新生態,而追求產業發展。
陳憲說,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在有很好創新和產業業態的條件下,“試錯為對”的概率會提高。怎樣調動創新生態中的“物種”“養料”“鏈條”為生態服務,需要引起高度關注。這些年杭州、成都、長沙、合肥等城市發展較快,是因為做好了產業創新。城市發展有兩個驅動力,一個是好產業,一個是好大學。好產業提供“物種”,好大學提供“養料”。用創新驅動城市高新產業發展才是抓住了城市發展的關鍵。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
編輯郭宇 責編 馮玲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