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 韶
編輯:潘利恒
本文由長青研究社原創出品
以前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現在走在上海街頭,搞不好是“三人行,必有一老”。這話真不是段子,是魔都的硬核現實。
上海民政部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上海1538萬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577.6萬人,占比高達37.6%;65歲及以上人口也達到452萬人,占比29.4%。
這意味著,每不到三個上海戶籍居民中,就有一位是60歲以上的老人。
想想真有點魔幻。1843年開埠時,上??墒悄贻p、冒險、淘金的代名詞。不到兩百年,搖身一變,成了全國最“老”的城市。這“老”字,分量不輕。
作為中國經濟火車頭,上海攢下了2500萬常住人口的家底,但不知不覺,也攢成了個“巨型老年城”。怎么個“老”法?比比看就知道。
與兄弟城市比,上海的“老”尤為突出。我們以2023年數據來看(部分城市2024年暫未公布),截至2023年底,上海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為568.05萬人,占比37.4%;北京呢?431.6萬,30.2%;廣州204.77萬,19.4%;深圳更夸張,才48.45萬,占比8%。
算筆賬,上海的老年人口數量是深圳的11.7倍,占比是深圳的4.7倍!這差距,不是一點半點,而且清晰勾勒出上海在老齡化版圖上的獨特位置。
跟自己過去比, 自從2015年一頭扎進“深度老齡化”的坑,上海的老齡化就跟踩了油門似的,一路向上。2015至2024十年間,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凈增141.7萬人,年均增長超過14萬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這一群體歷史性地突破了500萬大關。
到了2024年,達到577.6萬這個數,什么概念?這么說吧,已相當于浙江嘉興、福建廈門、山西太原、湖北襄陽、廣東汕頭、湖南岳陽等城市的常住人口總量。
想象一下,一個上海的老人數量,頂人家一個市的總人口,其體量之巨,可見一斑。
上海老齡化不僅體現在規模,更在結構上不斷深化。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從20.8%攀升至37.6%,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從14.1%躍升至29.4%,兩者均接近翻番。
更值得關注的是,上海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29.4%)在2024年已超過了老齡化“標桿”國家日本(29.3%)。
同時,得益于醫療進步和居住改善,上海人均預期壽命從2000年的78.7歲顯著提升至2021年的84.1歲,遠高于同期全國78.2歲,高齡老人群體迅速壯大:80歲以上老人2024年達86萬,占比5.6%,增速保持在5%以上。
百歲老人數量更是呈現爆發式增長,從2000年的不足300人,激增至2020年的3200多人,二十年增長了近12倍。長壽之城的光環背后,是日益沉重的養老照護壓力。
上海作為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其“最老”的標簽不僅是一個統計數據,更意味著一系列深刻而緊迫的現實挑戰,影響著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
其一,養老金體系承壓,區域轉移格局生變。
國家層面,養老金是個大難題。為了解決各地養老基金“旱的旱死,澇的澇死”,2022年搞了全國統籌,基本形成了“南金北濟”的局面。
經濟發達的廣東、江浙滬地區成為主要的貢獻方。然而,上海自身的養老負擔日益沉重,其養老金上繳能力正快速削弱。
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上繳全國統籌調劑資金67.92億元,到2023年驟降至32.27億元,降幅高達52.5%。與此同時,廣東省2023年上繳額達1158.41億元,占全國總額的47.47%,而上海同期占比僅為1.32%。
這一鮮明對比,凸顯了上海在支撐全國養老金大盤與應對本地老齡化壓力之間的艱難平衡。
自己兜里的老人太多了,能顧好自己就不錯了。
其二,生育率持續低迷,政策刺激面臨“地獄難度”。
對于上海自身而言,深度老齡化與超低生育率交織,使得提振生育意愿成為極其艱巨的任務。
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短暫的21.84萬的出生人口高峰后,上海出生人口已連續7年下滑。2023年出生人口僅為9.8萬,僅為2016年的44.9%,年均降幅接近8.8%。
出生率更是從2016年的9.0‰“腰斬”至2023年的3.95‰,降幅56.1%,連續兩年低于4‰,僅為當年全國平均水平(6.39‰)的62%,在一線城市中墊底。
為啥都不生了?育齡女性少了、生娃年齡越來越晚、養娃成本高到嚇人,大家干脆“躺平”了。
因此,無論是發放生育補貼、鼓勵適齡婚育,還是試圖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上海都必須付出比其他地區更大、更持續的政策努力,其效果卻仍充滿不確定性。
其三,年輕勞動力補給“斷檔”,“搶人大戰”白熱化。
2024年,全國31個省,只有8個人口正增長,3個零增長,剩下近三分之二都在減少。
為啥?50年代那波“嬰兒潮”集體變“老年潮”了,加上戶籍嚴控和少子化,導致年輕勞動力補給出現結構性“斷檔”。
上海的情況尤為嚴峻:其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嚴重依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全國統籌調劑勉強維持。另一邊呢,養老金年年漲,2021到2023年,上海平均養老金從4668元/月漲到5039元/月,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不少退休老人每月到手的錢,甚至比在職的年輕人工資還高!
年輕人口不僅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更是生產力、創新力、消費力的核心載體,也是維系養老金體系可持續性的關鍵“蓄水池”。
在人口總量萎縮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搶人大戰”已悄然升級:從爭奪高學歷人才,到爭搶年輕勞動力,如今已演變為對“人”本身的渴求——只要是人,來者不拒。
然而,比“搶人”更重要的深層課題,是如何真正留住人,為其創造安居樂業的環境和持續發展的空間
面對洶涌而至的深度老齡化浪潮,上海并未被動等待,而是憑借其作為先行者的敏銳度,早已著手布局,在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并持續探索創新路徑。
養老服務體系上,上海算是“老大哥”了。早在80年代就開始建公辦養老院;1992年就把送餐、上門看病這些服務列入了市政府實事項目;之后連續20年,“新增養老床位”都是實事項目;2001年,養老院里設醫療機構,上海首創;2004年,又在全國最早搞社區居家養老。
2005年,上海清晰規劃了養老服務的供給結構:90%老人依托家庭接受居家養老服務,7%依托社區資源,僅3%入住養老機構。
這一“9073”模式,精準定位了不同老人的需求層次,成為全國養老服務發展的標桿性框架。
在這一模式指導下,上海的養老基礎設施顯著擴容。養老床位數從2020年的15.9萬張增至2024年的17萬張,并計劃在2025年達到17.8萬張。
支撐這些數字的,是日益完善的網絡體系: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693家養老機構、405家長者食堂、529個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919家日間照護機構以及2406個助餐點,織就了一張覆蓋廣泛的服務網。
然而,硬件設施的擴充相對容易,專業服務人才的匱乏才是真正的“軟肋”。養老護理行業長期面臨著“低門檻、低技能、低收入、高流動性”的困境,從業者年齡普遍偏大,通常在50-60歲,稍微有點出路,人就走光了。
面對這一核心挑戰,上海自2015年起便著力布局,并在“十四五”期間密集出臺專項政策,試圖多管齊下破局:一方面,通過中高職院校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外省市養老護理專業畢業生和培養錄用外地來滬從業者;同時,也鼓勵本地戶籍人員加入養老護理隊伍,力圖從多個源頭擴充這支至關重要的“人才池”。
在應對傳統挑戰的同時,上海也積極擁抱技術變革,探索“智慧養老”的落地應用,把科技揉進服務里。如預期一樣,科技正逐步融入養老服務的毛細血管:一個簡單的呼叫器,背后連接著社區和市場近百種服務資源;不起眼的紅外感應設備,能默默守護老人的安全與健康;便捷的網絡社交平臺,則為豐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打開了新窗口。
上海正積極推進智慧養老院建設,目標是在2025年底前建成100家,讓“智慧養老”從概念構想逐步轉變為可感可及的現實服務。
從早期布局到“9073”模式的定型,從床位數量的增加到服務網絡的織密,從護理人才隊伍的艱難建設到智慧養老的積極探索,上海這座超大型且深度老齡化的城市,展現出了“未雨綢繆”的遠見和“摸著石頭過河”的務實精神。
但這條路有多長、多難走,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知道。未來會怎樣?大家都在看。
上海,這座曾經充滿年輕荷爾蒙的“魔都”,如今摘下了“全國最老城市”的帽子。數據冰冷,現實滾燙,577萬銀發族不是數字,是577萬個需要被溫柔以待的生命,是一座城必須扛起的責任。
養老金緊、生娃難、搶人急,壓力巨大。但上海沒在等,而是一直在布局、在摸索。
摸著石頭過河,前路必然不易。但行動本身就在宣告:“老”不是城市的終點,而是文明高度的新考題。 善待今日長者,才是“魔都”真正的魔力所在。
參考資料:
1.國民經略,《長三角,也開始“東北化”了?》,2025年5月21日。
2.城市進化論,《比全國早老21年,這座超大城市準備好了嗎?》,2025年5月23日。
3.真叫盧俊,《上海的老齡化有點超乎想象了》,2025年5月23日。
4.上海民政,《2024年上海市戶籍老年人口、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工作綜合統計信息》,2025年5月。
歡迎添加平臺運營交流
五秒鐘添加“星標”
第一時間收閱“銀發經濟深度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