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高鐵、過卯節
近日
貴廣高鐵三都縣站人潮涌動
作為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三都水族自治縣
迎來水族傳統節日卯節
▲三都縣站航拍。
“趕上了!趕上卯節‘村馬’了!”三都縣站客運值班員穆葉子近日迎送旅客時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當卯節遇見“村馬”
卯節作為水族古老的“情人節”,男女青年會以歌傳情,百姓則以賽馬歡慶。而今,這一賽事有了新的名字——“村馬”。
▲2025年貴州“村馬”比賽現場。
三都縣站每天???5趟高鐵列車,車站積極與地方部門對接,加開觀賽接駁車輛。
▲在貴州省三都縣站,旅客們正在等候上車。
車站職工在增加候車區域衛生清理頻次、為旅客營造整潔舒適候車環境的同時,還積極推介三都民俗文化和旅游資源。
▲當地工作人員免費送旅客前往“村馬”現場。
28歲的水族騎手石紹張曾在“中華民族大賽馬”活動中斬獲30公里第9名、19公里第10名佳績。在他看來,優秀騎手的黃金年齡在35歲以下,身材不過于高大,體重50公斤上下,煙酒少沾、生活自律。
▲石紹張正在為賽馬進行日常打理。
石紹張很期盼與省內外優秀選手來一場專業的“馬背上的較量”。那種感覺,“從頭發絲到腳趾蓋都要隨馬背起伏,同頻共振?!?/p>
“今天看你的了!”西部賽馬城教練陸耀釣拍著石紹張的肩膀笑道。陸耀釣是被標準化“村馬”吸引返鄉的專業騎手,曾經內向靦腆的他,如今眼中閃著自豪的光:“石紹張騎馬騎得非常好!我的課講得也不錯!三都黃埔騎師學校的學生和前來研學的師生都這么說!”
▲陸耀釣在賽前為石紹張鼓勁加油。
石紹張蹬上馬靴,換上黃黑條紋相間的騎手服,瞬間神采飛揚。而他的搭檔、5歲半的“太陽花”,前額鬃毛被系上了頭繩,看上去也非常精神。首次亮相“村馬”參加小馬組3300米的決賽,對石紹張和“太陽花”來說,都很興奮。
▲比賽開始,氣氛變得緊張刺激。
發令哨聲響起,西部賽馬城的國際標準專業賽道上,騎手們如離弦之箭沖出起跑線,看臺觀眾歡呼如潮……貴州這一“村字號”賽事IP展示著文旅體深度融合的巨大魅力。
▲“村馬”比賽現場,看臺座無虛席。
當“非遺”遇見高鐵
賽場外,馬尾繡“非遺”傳承人、三洞馬尾繡協會黨支部書記韋應麗的馬尾繡展臺前,不時有游客圍觀。越南游客吳香瓊頭一回到貴州旅游,第一次到“村馬”現場,對馬尾繡更是一見傾心,一口氣就買下了近600元的馬尾繡制品。
▲韋應麗帶著馬尾繡到“村馬”賽場擺攤。
見到遠道而來的客人如此鐘愛馬尾繡,韋應麗高興得合不攏嘴?!耙郧袄C背帶傳家,如今要靠它富家?!彼龘徇^繡片上密實的馬尾紋路,不禁感慨飛針走線間的時代變遷——
▲取馬尾毛作芯制作的馬尾繡展品。
韋應麗4歲學藝,12歲縫制出第一條背帶換回37元錢貼補家用。年幼的韋應麗懂得一件繡品的耗時漫長,也深知自己的勞作有“活化石”之名,卻面臨傳承困境。
▲韋應麗展示馬尾繡技藝。
2006年,馬尾繡躋身國家級“非遺”名錄。次年,她拖著兩只塞滿繡品的行李箱,以汽車加火車接力的方式,“咣當”了近30個小時抵達上海展會。帶回第一份省外訂單時,她徹夜難眠——自己親手織出的烙著水族印記的服裝、背帶、荷包,走出大山了。
▲韋應麗(右一)與繡娘們在一起。
首張大額訂單落定時,她興奮地盤算起建公司、組協會的藍圖,并于2012年夢想成真。
接下來的事情讓她想都不曾敢想。高鐵來了,飛馳的列車載著馬尾繡進入北京、上海、廣州乃至海外市場,她的馬尾繡多次在全國比賽中獲得大獎,她本人還被授予“貴州民族刺繡工藝大師”等多項榮譽稱號。
▲馬尾繡的縫制過程。
讓她驕傲的是,一幅用56種顏色馬尾線精心繡制、百條飛龍盤踞成的“繡”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典時被送往北京,珍藏在民族博物館。
▲韋應麗講述“繡”字的故事。
馬尾毛作芯、絲線繞為衣,指尖輕捻、搓線盤繡……作為三洞馬尾繡協會黨支部書記,10多年來,韋應麗帶領繡娘們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繡出一片新天地。
當“駿馬”遇見賽場
三都水族自治縣40萬人口中,97.4%為少數民族,其中水族占比67%。在這片土地上,馬不僅是坐騎,還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圖騰。
▲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民居。
水族男兒在馬背上長大。8歲起,石紹張在馬背上就可以張弛自如。
▲“村馬”決賽間隙精彩的馬術表演。
石紹張15歲走出大山外出謀生,勞作間隙始終關注全國賽馬賽事,將打工積蓄全數投入專業騎術學習。
▲石紹張在自己的馬場訓馬。
2020年底,在國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石紹張毅然返鄉創辦養馬場,培訓騎師、馴養賽馬,馬場規模從起初的3匹擴展到16匹,實現了從騎手到創業者的華麗轉身。如今,他年入逾10萬元,身兼縣馬術協會副會長。
▲石紹張為愛馬洗澡。
“是高鐵把山里山外連通了?!笔B張說,10年前,貴廣高鐵開到家門口,他的夢想有了新的路標。
是駿馬就要馳騁疆場。
▲比賽中的石紹張。
韋應麗的繡針,同樣開拓了新的疆場。5年前,她所在的雪花湖建成了易地幫扶搬遷安置點,1111戶5824名搬遷群眾的新生活如畫卷般展開。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水族非遺街區、馬尾繡幫扶車間,正成為希望的孵化場。
▲繡娘代表到高鐵站接游客免費去往“村馬”現場。
韋應麗扎根在此,對8000多名水族婦女進行了馬尾繡技能培訓,帶動了當地7000余人脫貧,成為繡娘“抱團發展”的領路人。
▲韋應麗與繡娘們在一起。
據當地政府介紹,在“村馬”的帶動下,2024年,三都水族自治縣接待游客516.3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48.03億元。
▲商家向顧客展示馬尾繡領帶。
馬尾繡的柔韌絲線
賽馬的堅韌韁繩
與高鐵鋪就的鄉村振興之路
已交織成三都美妙的經緯
深深地盤繞在
這片獨特文化孕育的土壤之中
來源:中國鐵路微信公眾號
編輯:馬鐵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