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氣喘、胸痛心悸,這不是身體偶發小毛病,而是全球健康危機的“后遺癥”。
近期,美國學者在《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雜志發文指出,即便已經從全球健康危機中康復,但15%-25%的康復者實際仍處于“肺部持續損傷”狀態。
這種狀態并非只影響呼吸系統,其會產生“蝴蝶效應”,牽連心臟功能受損,使泵血效率下降30%,導致胸悶、胸痛及心跳異常等狀態,卻難以在醫院篩查下發現病因。2019年留下的“健康余震”,究竟還有哪些表征?
1、 肺部隱形傷高發!牽連心血管、腦神經
美國團隊召集了招募了44名參與者,分別為健康從未感染、康復后仍有持續癥狀、康復后無癥狀組。他們在常規檢查(如 X 光、超聲心電圖)中表現正常,但部分表示仍存在胸悶胸痛情況。因此,團隊采用了非常規檢測手段——
雙能CT(DECT)
和
PET/MRI多模態成像技術,成本為普通CT、超聲的10倍以上。
經檢測發現,持續癥狀組高達54%存在氧氣交換功能障礙,肺泡未完全恢復,無癥狀組也有33%出現肺部氣體彌散效率下降。
這導致血液運輸的氧氣量降低,為了滿足人體正常的氧氣需求,心臟必須負擔更沉重的泵血工作。因此,存在肺部氧氣供應問題的人群,多表現出右心室舒張末期及收縮末期容積上升的情況,可能會導致胸悶胸痛,乃至心力衰竭。
研究還觀察到,因為肺部損傷持續存在,人體長期保持“免疫殺菌模式”,導致這部分受試者
血液中的炎癥因子(如MCP-1、IL-6)濃度更高,會打亂生物鐘與激素分泌,致使疲勞感增強、入睡困難、肌肉與關節隱痛等情況。
部分個體伴隨腦神經反應異常與輕度認知模糊感(即“腦霧”),這或許是血氧傳輸障礙、循環效率下降所引發的遠程效應。
二、非藥物護理,簡單重建肺部功能
許多人保守胸悶氣短等后遺癥困擾,卻忽略了損傷根源,進一步損害健康。針對此類肺部根源問題,當前醫學界提出了多種 “非藥物”輔助恢復手段,普通人可在日常生活中輕松使用。
最簡便的方法是系統化呼吸訓練。如腹式呼吸法,就能夠加強橫膈肌運動,改善肺通氣效率。腹式呼吸可采用躺姿或坐姿,緩慢吸氣使腹部隆起,憋氣2-3秒后緩慢呼出,每次練習10-15分鐘,每天2-3次,持續4-6周可顯著緩解呼吸困難。
此外,現代養肺科技日趨成熟,也逐漸成為市場化方案之一。如近年落地的倍凈肺技術,選用蛋白核小球藻與小孢子靈芝蛋白(GMI),前者負責清理肺部垃圾,增強肺部排毒能力,后者靶向控制體內炎癥,穩定免疫系統狀態。
倍凈肺核心技術在《Science》《Cancer Letter》等國際科研雜志中發文共43篇,并獲得中美日等多個國家和地區23項專利認證。此技術自上線京東后,關注量持續上升,使用者反饋稱“咳嗽減少,呼吸清涼順暢”,部分長期使用者表示“運動時呼吸更均勻,不易氣喘”。
調整生活方式,如規律作息、多曬太陽、健康飲食等,同樣對身體機能的恢復有深遠影響,間接支持呼吸系統穩定運行。適當進行心肺耐力訓練如慢跑、游泳、騎行等,亦可強化肺循環與心臟功能協同,形成系統性反饋。
三、全民健康行動:主動防御健康風險
咳嗽噴嚏非小事,而是身體傳達出的報警信號。在“后病毒時代”, 每個人都應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監測員”——定期關注呼吸頻率、運動耐力、睡眠質量等指標,記錄變化,主動體檢。對于有過感染史或長時間勞累、壓力大者,更應納入高風險自查范疇。
身體的沉默,往往才最危險。及早識別、及早修復,才是通向真正健康的唯一路徑。健康不是治愈之后的結束,而是警覺之后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