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深圳灣畔,從科技園到后海,從留仙洞到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在深圳南山這片不足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條無形卻極具生命力的“走廊” 密集生長著中國最具活力的獨角獸企業集群,正持續改寫全球創新版圖。
通過梳理胡潤研究院從2020年至今的相關數據,南都發現這條“獨角獸走廊” 已經連續6年貢獻深圳超50% 的獨角獸企業。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全球獨角獸榜》,2020年南山區上榜企業達到12家,占比達全市的60%,2025 年仍以19家上榜企業保持“斷崖式領先”。但“獨角獸走廊”的真正價值,遠不止于數量的堆砌:它是地理空間的聚合,是產業生態的聯動,更是創新基因的延續,從金融科技到機器人,從半導體到新能源,從消費新零售到跨境出海,這里構建了一套“既有參天大樹,又有灌木叢林,更有幼苗破土”的企業創新生態系統,成為了中國創新經濟最生動的成長樣本之一。
南都記者梳理了2020年至2025年 胡潤研究院發布的《全球獨角獸榜》中南山區獨角獸企業數據。
核心產業持續領跑新興賽道強勢崛起,南山獨角獸數量“斷崖式領先”
這條“獨角獸走廊” 的誕生起點,或許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90 年代科技園的建立,2008年,南山區提出要打造以“西麗大學城、深圳灣高新區和大沙河創新走廊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核心區”,而這也成為這條走廊的最初形態。如今,這條北起留仙洞總部基地,南至深圳灣口岸,西抵大沙河創新走廊,東接后海金融總部的走廊,完成了集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產業應用的全過程創新鏈覆蓋,成為了深圳乃至于全國企業創新與發展活力最強的區域。
縱觀南山獨角獸的行業圖譜,呈現出 “核心產業穩如磐石,新興賽道多點爆發” 的動態平衡。從行業分布特點來看,南山區早期獨角獸企業以金融科技、機器人、物流為主,后期逐步納入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航天等,2025年覆蓋行業達15個以上,體現南山區在硬科技、前沿技術領域的全面布局。同時,企業服務、電子商務等行業雖數量波動,但始終有代表性企業,如行云集團、Patpat等。
金融科技、機器人、物流三大領域常年保持 2-3 家獨角獸企業,且頭部企業估值穩定在千億級,構成南山獨角獸的 “壓艙石”。以微眾銀行為例,連續多年穩居榜單前列,是南山區最穩定的核心行業之一,且企業價值規模大,估值達2000億元以上。物流行業常年維持2至3家企業,豐巢科技、順豐快運等企業持續上榜,2023年后貨拉拉加入,行業地位穩固,價值穩步增長。在機器人行業,大疆和優必選長期占據席位,雖部分年份排名有波動,但始終是南山區的標志性行業。
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行業逐步崛起,擴容明顯。在半導體行業方面,2021年上榜獨角獸企業僅有嘉立創1家,2023年后快速擴容,航順芯片、云英谷、云豹智能等獨角獸企業陸續加入,2024年達6家,成為數量最多的行業之一,2025年仍保持2家核心企業。人工智能行業的獨角獸,從2020年奧比中光1家,逐步新增元戎啟行、云天勵飛、元象唯思等,2025年穩定在3-4家,覆蓋計算機視覺、智能駕駛等細分領域。新能源已成為獨角獸公司的重要陣地之一,2024年正浩創新首次上榜,2025年持續在列,成為新增核心行業,體現南山區在綠色科技領域的突破。
消費與新零售行業的表現同樣引人注目。每年維持在2至4家獨角獸企業上榜,形成相對穩定的行業陣容,且涵蓋食品飲料(喜茶)、線下零售(KK集團)、快消品(蕉下)、消費電子(堅果投影)等多個細分領域,覆蓋消費場景廣泛,線上線下融合特征明顯,反映消費市場的活力以及細分品類的增長潛力。值得一提的是,南山區消費與新零售企業與當地科技、物流等產業形成聯動,如消費品企業借助本地供應鏈優勢,新零售企業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運營效率,體現區域產業生態對消費與服務業的支撐作用。
事實上,走廊內獨角獸企業的“斷崖式領先”絕非偶然的資源堆砌,而是一套“要素集聚—協同互動—生態自循環”的完整體系,作為中國新硅谷的南山,創新要素密度之高在國內幾乎無出其右,2024年,南山全社會研發投入進一步增加,占GDP比重達7.66%,接近全國平均水平3倍,南山的創新能力、綜合實力連續7年居全國百強區榜首,這種密度產生的 “場效應”,讓人才、資本、技術的匹配效率呈幾何級提升,為獨角獸的培育與成長提供了強大的養分。
“幼苗有呵護、成樹有空間、老樹能新芽”,構建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
深圳南山 “獨角獸走廊”的產業布局,恰似一條精心編織的 “生態鏈”,核心企業與新興產業的動態平衡,讓走廊始終保持創新活力。事實上,走廊內獨角獸的持續涌現,并非“畢其功于一役”,而是構建了覆蓋 “培育期—爆發期—穩定期”的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不同階段的企業能獲得與其需求匹配的資源支持,形成 “幼苗有呵護、成樹有空間、老樹能新芽”的梯度格局。
通過多維度分析企業發展軌跡,不難發現走廊內的獨角獸企業呈現出“培育-穩定-爆發”的全生命周期特征。
從“0-1”自南山區本土培育的獨角獸企業聚焦硬科技和新興賽道,體現創新活力;從“1-100”進入爆發階段的獨角獸企業多分布在消費、新零售、半導體等領域,依托市場需求快速擴張;而在100之后的獨角獸企業則以金融科技、機器人等核心行業為主,憑借技術壁壘和規模優勢進入穩定期,三者共同構成南山區獨角獸生態的梯度發展格局。
頭部企業價值規模大且穩定,比如,金融科技領域的微眾銀行是深圳獨角獸企業的“常勝將軍”,發展勢力迅猛且穩定,連續六年位居中國獨角獸企業十大榜單,曾連續三年躋身全球十大獨角獸企業行列,目前估值超2400億元人民幣。
腰部企業價值穩步增長,如消費與新零售領域的KK集團從2020年7億元增長至2025年220億元,蕉下2022年以200億元價值新增上榜后,2025年保持220億元,體現出細分品類的市場韌性。
人工智能領域的元象唯思堪稱南山區獨角獸企業中的“小獵豹”,元象唯思成立于2021年,僅用不到2年的時間便躍入2023年全球獨角獸榜單,實現估值從0到100的迅猛飛躍,目前估值達130億元,生動展現著“南山速度”“深圳速度”。
而企業服務領域的小鵝通、半導體領域的云英谷則穩扎穩打,邁好發展的每一步。小鵝通自2021年連續5年上榜全球獨角獸榜單,估值平均每年增長2個億,云英谷則于2022年連續3年上榜,估值平均每年增長5個億,實現企業穩中求進。
深圳“獨角獸走廊” :從“偶然”孕育到“必然”涌現
從喜茶到蕉下,從堅果投影到大疆無人機,在南山,“獨角獸”的影響力不再只局限在高科技領域,更已滲透到人們生活衣食住行的點滴,從“金融科技獸”到“電子商務獸”,從“半導體獸”到“人工智能獸”,從“零售(消費品)獸”到“企業服務獸”在南山的這條獨角獸走廊內,不僅有高調蟬聯中國十大獨角獸的微眾銀行與大疆,也有一眾低調深耕海外的“出海神獸”。
“獨角獸走廊” 的持續領跑并非偶然。它的成功并非簡單地“政策堆砌”或“資本催熟”,而是“地理集聚+產業協同+生態韌性”共同作用的結果。
這條走廊的價值,早已超越“獨角獸”數量增加本身——它證明了一個區域的創新活力,不在于單一產業的 “獨大”,而在于多元業態的 “共生”;不在于短期的 “爆發式增長”,而在于長期的 “可持續迭代”。從空間維度看,走廊的“密度”創造了創新的可能,在這條短短數十公里的廊道內,創新要素高度集聚,讓人才、技術、資本的匹配效率呈幾何級提升,這種 “物理接近性” 是遠程協作無法替代的;從產業維度看,走廊的 “協同” 放大了創新的價值,核心產業與新興賽道互補,上游與下游聯動,讓每個企業都能在生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時間維度看,走廊的 “韌性”保障了創新的持續,從培育期到穩定期的梯度體系,讓創新不會因個別企業的波動而中斷。
如今,這條 “獨角獸走廊”仍在延伸:西向大沙河沿岸拓展,東向深圳灣填海區延伸,更多的實驗室、孵化器、總部基地正在建設,它的培育能力還在不斷增強。它的未來,不僅是獨角獸數量的增長,更是生態韌性的增強——當創新要素能在走廊內自由流動,產業之間能高效協同,企業生命周期能被精準賦能,“獨角獸”的涌現便會從“偶然”成為“必然”,而這條走廊也不再只是獨角獸的“培育基地”,更是全球創新生態的 “進化范本”。
統籌:陳紫嫣
采寫:南都記者 陳紫嫣 林敏兒 實習生 何昕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