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生項目,地鐵在堅守“實惠”的同時,還要盈利,其難度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
地鐵,是今天衡量國內大城市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一座城市如果沒有地鐵,似乎就稱不上大城市。
和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地鐵的確要更方便,從地下進行交通運輸,在速度和效率上,也遠超一般地面公共交通工具。
理論上,如此安全便捷的交通工具,應該全國推廣才是。
但早在2018年,針對地鐵修建的“三條紅線”就已經劃下。它們分別是GDP超3000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300億、市區(qū)常住人口超300億。
這三條紅線一滑,此后修建地鐵,也幾乎和中小城市無關。
眾所周知,地鐵造價高、運營也貴,但勝在人流大,因此理論上地鐵盈利并不難,但實際情況卻是,全國地鐵盈利城市正逐年減少。
2020年,全國地鐵虧損城市是15個,2021年是19個,到了2022年直接升至27個,2023年則是28個,地鐵虧損城市越來越多,地鐵這門看起來很好的生意,背后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復雜。
以今年為例,2025年一季度,全國地鐵普遍陷入虧損,其中一季度全國地鐵運營成本489.3億元,票務收入僅272.1億元,最終整體虧損超過了200億元。
地鐵盈利為什么那么困難呢?
究其原因還在于,一方面是建設成本高,運營費用貴,而人流量,則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大。
先來看建設成本。目前我國地鐵建設成本一線城市10億元/公里起步,其中深圳14號線穿山段甚至高達22億元/公里,哪怕是二三線城市,其建設成本也在5億元左右每公里。
這對一座普通城市來說,一條幾十公里的地鐵線路,其總投資就高達數百億元,其投資成本不可謂不高。
在過去,這當然不是問題。
修地鐵的好處對地方來說有很多,首先就是可以帶動當地GDP發(fā)展,數百億元的投資下去,幾條地鐵線路同時開建,一年下來,就可以拉動當地GDP增長好幾個百分點。
除此之外,帶動的就業(yè)、消費以及供應鏈,都是一筆不小的增長。
而那個年代,修建地鐵還能夠為當地帶動經濟效益,提升當地的知名度,以及房地產招商引資等等,地鐵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都是正向激勵。
但反過來,地鐵的高成本、高運營,也不容小覷。
為什么在2018年,國家會出臺地鐵三條紅線呢?
因為一般的小城市,還真的承擔不起地鐵高昂的成本費用,尤其是在賣地收入銳減的今天,地方補貼也很難真金白銀給到地鐵,以今天的時代眼光來看,當時國家出臺的三條紅線,反而是極其明智的。
全國軌道交通企業(yè)2022年度財務數據顯示,在45個開通地鐵的城市中,僅深圳、武漢等4個城市實現經營現金流平衡,其余41個城市均需依賴財政補貼維持運營。以某北方省會城市為例,其日均客流量130萬人次的軌道交通系統,年度票務收入僅能覆蓋電力、人工等可變成本的62%,設備折舊、財務費用等固定支出完全依賴地方專項補貼。
人力成本,絕對是地鐵運營成本中的大頭。
成本構成分析顯示,人力成本約占地鐵運營總成本的38%-45%。某東部城市地鐵集團2023年人力資源報告顯示,每公里軌道交通線路需配置運營人員57人,按行業(yè)平均薪酬計算,單線年人力成本超過8000萬元。能源消耗方面,牽引供電系統占軌道交通總能耗的51%,環(huán)境控制系統(含通風、空調)占29%,這兩項剛性支出隨著線路延長呈指數級增長。
這意味著,對一座普通城市來說,即便能夠融資修建地鐵所需的數百億元,但在后續(xù)的運營上,也很難長期扛住如此一個吞金獸的消耗。
地鐵盈利難,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流。
今天我們提到地鐵,總認為地鐵人流很高,但其實這只是上班族的錯覺,如果真正把全天地鐵運營時間都算進去,地鐵的人流量其實并不高。
除了一線城市客流量較高之外,其他城市的客流量并不算高。其中武漢、西安、重慶,地鐵的日均客流量只有250萬至300萬之間。
上海一季度工作日日均客流1117萬人次,但到了休息日則只有661萬人次。其中早高峰和晚高峰是地鐵客流量最多的時候,但在平日,許多地鐵線路甚至還有不少空座位。
這也造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上班下班地鐵人很多,但平時地鐵人流量其實并不多。
以北京為例,北京平均票價7元/人次,但地鐵成本則在12.54元/人次,幾乎無法覆蓋地鐵全部成本。
地鐵作為民生項目,是否需要盈利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但不能地鐵盈利與否,本質上最終出錢買單的,還是這座城市生活消費的每一個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而城市對地鐵的補貼,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以廣州地鐵為例,廣州年補80億,相當于全市教育經費1/5。
修的起地鐵,也不一定運營得起地鐵,或許這才是今天地鐵盈利難的現狀。
地鐵不是咬咬牙修建投資,后續(xù)就可以不管不顧的公共交通;反過來,地鐵運營的成本,也高得離譜。
上圖是地鐵運營成本結構,其中大頭仍然是人工成本,一個地鐵站臺,如果你留意去看,至少有數十人以上的工作人員在忙碌,盡管有時候客流量不多,但這些人員仍然有必要配備,這些都是無形之中無法省的成本。
而人工成本又和安檢支出遙遙對應,兩者相輔相成,成了地鐵運營成本中的大頭,平均占比超過了50%以上。
至于電力消耗和設備維護,相比之下反而是比較小的支出。
而另一個重要的點還在于,全國范圍來看,坐地鐵的人并沒有當初修地鐵時想象中的那么多人。2024年,全國僅18座地鐵城市達到0.7萬人次/公里日的及格線,這還不及全國地鐵城市數的一半。
地鐵作為民生項目,盈利其實并非是公眾對地鐵的要求;但更多的,考慮到每年極高的運營維護成本,如何盡量降低成本,少虧損一些,這或許才是人們對地鐵最大的期待。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