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7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向俄羅斯發出“50天最后通牒”,若期限內俄烏未能達成停火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加征100%關稅,并實施針對與俄進行能源貿易國家的“二級關稅”。
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還高調宣布,已有30個國家加入“自愿援烏聯盟”,聲稱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兵的可能性。
那么,面對美歐等國的施壓,普京該如何應對?這對中國來說,是好是壞呢?
火車駛向戰區
隨著美國、歐洲搞出新動作,克里姆林宮的反應異常平靜,仿佛這一切都在預料之中,畢竟馬克龍口中的“自愿援烏聯盟”表面上聲勢浩大,但實則暗藏諸多限制。
而普京對此反應平淡,并非毫無緣由,畢竟歐洲軍力薄弱,多個國家自身防務嚴重依賴北約和美國支持,根本無力分兵烏克蘭戰場。
更為關鍵的是,普京早已亮出核威懾底牌,根據俄羅斯核戰略公開表明,一旦北約直接軍事介入,俄方將視為生存威脅,可觸發包括戰術核武器在內的核選項,這一威懾足以覆蓋整個歐洲本土。
但是當國際目光聚焦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時,一列火車卻悄然抵達基輔中央車站,車上載著特朗普的烏克蘭問題特使凱洛格及其團隊,他們此行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協調對烏軍援升級事宜。
畢竟特朗普政府已同意向烏克蘭提供“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及其他進攻型武器裝備,要知道,此前特朗普一直反對向烏克蘭提供進攻性武器,如今卻主動增強烏克蘭的遠程打擊能力。
如果美國要是重新開放大口徑炮彈、遠程導彈等援助,那將會嚴重加重俄軍前線壓力與后勤負擔,同時提升俄方指揮控制等高端目標暴露風險。
不過正值特朗普發出最后通牒之際,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就曝出了驚人消息,那就是俄羅斯計劃從烏克蘭戰場抽調多達4.5萬兵力,調往俄境內的北高加索地區及亞美尼亞久姆里市的第102軍事基地。
48天倒計時的實質
除此之外,特朗普的“48天最后通牒”(截止7月16日)及擬加征100%美俄雙邊貿易關稅,但是卻在實操層面影響有限。
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美俄貿易規模已被各類制裁大幅削弱,對普京政權實際經濟影響已邊際遞減。
更為關鍵的是,所謂“二級關稅”主要針對與俄羅斯進行能源、原材料等貿易的第三國,其矛頭直指中國、印度等亞洲大國,這種“域外制裁”對中國影響甚微。
畢竟俄中貿易趨向本幣結算、本地化操作,制裁規避能力較強,而美國對中俄能源貿易施壓,反而促進兩國能源等領域合作深化。
再加上中國是俄羅斯天然氣、石油等能源出口增長最快的大國,俄方有動力通過大幅折價、保供等手段穩定對華長期供應鏈。
就連歐亞集團分析師也在報告中指出,特朗普這招只能讓中俄合作的程度進一步加深,而且他還認為,如果美國還是反復掄起制裁大棒,那只能說明特朗普已經“黔驢技窮”。
而且特朗普在俄烏問題上的態度轉變也值得玩味,他派遣特使坐火車訪問基輔,并支持向烏提供進攻性武器,表明其策略正在調整。
但從“美國完全傾斜到烏克蘭一邊”到“促成俄烏停火妥協”,特朗普仍需平衡國內民意與外交利益,畢竟他不大可能完全放棄與俄戰略緩沖,階段性提升對烏軍援更多是對普京的施壓工具。
根據歷史經驗表明,特朗普習慣于拖延并延長所謂的最后期限,因此這份時限并非鐵板釘釘,可能會一再被推遲,而普京可能也在等待特朗普改變立場。
但要注意的是,特朗普關稅及能源“二級制裁”,雖然表面指向俄羅斯,但實際意圖卻是在遏制中俄經貿,間接對中國產生壓力。
不過對于中國來說,已經具備多方面應對條件,例如能源多元化布局已見成效,保障供應穩定性;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推進,中俄間結算逐步減少美元依賴。
特別是俄羅斯油天然氣占中國進口總量約20%,增長空間巨大,所以此時中國如果增加購買,還能在價格上與俄羅斯談判,獲得更優惠條件。
主要信息來源:
原文登載于澎湃新聞2025年07月15日關于觀察|特朗普為何對俄羅斯下50天最后通牒?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