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收緊稀土的口子之后,歐美國家陷入稀土慌,正常的非軍用企業的稀土,應該還是有基本保障的,中方已經建立起來的管制體系,給他們放了個口子,能夠維持其日常需求。但對于稀土消耗大戶軍工企業而言,想要得到稀土,恐怕就沒那么容易了。
嚴格來說,就稀土整個供應鏈來說,其三個核心難題分別是:原材料、精煉技術、成本。這三個難題中,最大的難題不是原材料跟技術,反而是成本。
首先來看原材料:根據目前統計的全球稀土儲量,中國4000萬噸,巴西2000萬噸,印度700萬噸,澳大利亞600萬噸,俄羅斯400萬噸,越南350萬噸……也就是說,中國確實是全球稀土儲量最多的國家,但稀土原材料并不是中國獨有,因此,在原材料來源上,美國確實可以解決問題;
再來看稀土冶煉技術:實話實說,科技發達的美西方國家,在稀土提取、精煉上,并不存在太大的技術難題,甚至可以說,美國早就掌握了稀土高度提純的技術。
有網友也許會說,既然前面兩個問題都不存在,那為啥美國不自己搞稀土呢?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成本問題。因為稀土生產成本太高,帶來的兩大現實問題:
第一,生產企業不盈利;
第二,使用企業用不起。
也就是說,從短期看,中國今天的稀土優勢,是成本優勢(當然,從長遠看,中國稀土還有儲量優勢)。
然而今天,特朗普政府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如果要在美國本土或者說美國能夠控制的盟國,另起爐灶建立起一條新的供應鏈系統,就必須解決:生產企業要盈利、使用企業用得起的問題。
所以,特朗普就另辟蹊徑,找到了另外一條可行之道:政府保價(政府給予生產企業提供最低收購價擔保,低于這個最低采購價,差額部分由美國政府補貼。這有點類似于中國早期收購糧食的保價政策)。
最近,“美國政府已經與美國唯一稀土生產商MP Materials達成協議,五角大樓將為國產戰略礦物提供一個有保障的最低收購價格。”
如果這個方案正式實施,那么就意味著美國可以在中國建立起來的“完全按照市場機制定價”的全球稀土供應鏈之外,建立起另外一個靠國家補貼維持運轉的、平行系統供應鏈體系,這個體系最終可能由美國的盟友共同組成,并且共同參與補貼。
這相當于在中國建立的稀土全球供應鏈上,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這里面,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在于:
1,有多少國家愿意參與這種補貼?
2,這種補貼能夠維持這個體系運轉多久?
要知道,相對于中國的成本優勢而言,美國新建立的供應鏈體系,成本少則是中國的數倍,多則是中國的數十倍。長期的補貼,將會是個天文數字,在美債規模已經如此龐大的今天,美國是否真的能夠支撐起這個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