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美國這個看起來牛氣沖天的國家,在航空工業上會這么容易被卡住脖子?咱們來聊聊這個事兒,從F-35戰斗機的供應鏈說起。你知道F-35是美國最先進的隱身戰機吧,它涉及30萬個零件,靠著1900多家供應商從十多個國家湊齊。可問題是,這些供應商里頭,好多關鍵材料都離不開中國和俄羅斯。你覺得,如果中國突然收緊稀土出口,美國的F-35生產線會咋樣?會不會直接癱瘓成一堆沒用的鐵疙瘩?
先想想背景。2023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原本計劃交付156架F-35,結果年中就承認至少80架得推遲,包括美國自己和歐洲盟友的訂單。為什么?因為技術刷新3的升級套件開發拖后腿了,本來4月該出的新版,拖到12月甚至2024年4月。法國達索的陣風戰機也一樣,積壓了160架訂單,主要出口的那些。這倆大公司都栽在供應鏈惡化上。你猜猜,這供應鏈為啥這么脆弱?不就是因為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后,西方對俄羅斯搞制裁,鋁鈦材料斷了來源;后來美國又拉著盟友和中國打貿易戰,芯片、合金、稀土全卡住了嗎?
稀土這玩意兒可不是小事兒。每架F-35需要417公斤稀土,全球85%以上都來自中國。2023年12月,中國禁止稀土提取和分離技術出口;2024年,又對鍺和鎵實施出口許可;到2025年4月,進一步限制釤、鏑等七種稀土的出口,得申報用途。你想想,如果中國真的一卡,這些稀土磁鐵、合金部件沒了,F-35的雷達、發動機還能轉嗎?陣風戰機的前機身60%鋁材靠俄羅斯,沒了原料,達索的工廠不就得停工?這些原材料看著低端,但就是它們卡住了這些技術大國的脖子。要不然,F-35產量怎么會連續三年達不到計劃,陣風訂單怎么會堆著沒法產?
再深挖挖,美國政府問責局的報告顯示,從2018年5月到2022年10月,全球倉庫丟了價值8500萬美元的零件,還有19000件多余或沒用的,總缺口100萬件。這些零件包括輪胎、起落架、螺釘啥的,看似不起眼,但少了哪個,900多架F-35就得面臨威脅。一個螺絲出問題,就能讓價值近1億美元的戰機趴窩,甚至機毀人亡。記得2015年F-35和F-16的纏斗演練嗎?發動機故障直接讓F-35輸了。你覺得,這供應鏈這么亂,美國的航空工業是不是太依賴外部了?
美國不是沒想過換供應商來取代中國和俄羅斯,但成本高得離譜。2022年,美國一度拒收含中國合金的F-35部件,結果國防部妥協了,給中國產合金發了“特別豁免權”。為什么?因為替換需要1080萬美元和至少25000個工時,霍尼韋爾找了半個月都沒新供應商。諾斯羅普的雷達上有來自中國的2美元合金;F-16的彈射座椅有10個假冒或缺陷的晶體管和芯片,好多是中國產;五角大樓的數據中心、中情局的無人機、海軍艦艇的機載網絡,全都有中國芯片。你說,美國人自己都搞不清戰機上到底用了多少中國零件,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換供應商不光錢多,時間長,還風險大。美國政府問責局另一份報告說,五角大樓采購的某款零件中,44%和戰機不兼容。原因?新供應商工藝水平不一樣,質量差一大截。這直接導致2018年5月到11月,F-35 30%時間飛不起來。2019年前,完好率才52%,全作戰能力只有27%。上世紀90年代,西方把低成本零件外包給海外,尤其是東亞,中國產品質優價廉,就這么滲透進美國軍工每個角落。五角大樓管不著那么深,結果現在供應鏈延伸到中國,成了心病。你想想,這全球化浪潮是不是讓西方航空業自己挖了坑?
現在,西方想“壯士斷腕”,徹底甩開中國和俄羅斯的原材料和零件,理論上可能,但實際操作呢?2024年3月,美國國防部公布“從礦到磁鐵”計劃,投4.39億美元建本土供應鏈。可到2025年,進展慢吞吞。中國控制稀土磁鐵市場,舉措效果有限。2025年6月,分析顯示磁鐵供應下降會減緩F-35產量,美國空軍警告雷達交付延誤。日本、韓國等盟友也跟著遭殃,全球市場震動。你覺得,美國能短時間內建起完整供應鏈嗎?還是會繼續依賴,風險越積越大?
中國在稀土上的壟斷不是新鮮事兒。全球稀土生產,中國占80%以上,精煉能力90%。2025年,中國加強出口管制,針對美國關稅回應,直接影響國防和能源。F-35每架用920磅稀土,弗吉尼亞級潛艇9200磅,MQ-9無人機也離不開。重稀土如鏑、鋱、釤、釔,中國加工99%。美國有山口礦,但加工能力弱,五年內建不起來。你說,這不是中國手里的王牌嗎?一反手,美國國防供應鏈就亂套。
俄羅斯的制裁也添亂。鋁鈦短缺加劇機加工零件缺口。西方想找新來源,但成本高,時間長。F-35生產短缺有利中國和俄羅斯的J-20和Su-57,它們第五代戰機產量在追趕。美國計劃年產220架F-35,可產能問題讓這成空談。土耳其被踢出F-35項目后,機身制造轉到德國萊茵金屬,2025年開工,但400架的訂單還得等。你想想,這供應鏈這么亂,美國的空軍優勢還能維持多久?
更廣看,能源轉型也靠稀土。電動車電池、風電渦輪,全都需要。中國主導供應鏈,美國想脫鉤,得重塑整個工業鏈。2025年,中國出口許可制度讓不確定性增加,美國公司上黑名單,出口暫停。國防部慌了,F-35交付暫停過,像2022年發現中國合金后停了。霍尼韋爾渦輪機里的鈷釤合金來自中國,違反采購規則,結果調查后繼續用,因為沒替代。你覺得,這暴露了美國供應鏈的啥問題?是不是可見度太低,五角大樓都不知道零件從哪來?
要解決,得增加供應鏈可見度。用區塊鏈、AI技術追蹤,但私企不愿分享數據,供應商關系變來變去。國防部靠 prime contractors 自管供應鏈,但他們只知前幾層,下層亂七八糟。中國零件滲入,就是因為層層外包。戰爭一來,經濟斷鏈,生產停擺。你說,政策制定者該怎么做?優先中國供應鏈,尤其是半導體和稀土?
想想長遠。中國用稀土做地緣杠桿,2010年對日本禁運過。現在對美,回應關稅。稀土不是禁售,而是許可,增加不確定性。16家美企上控管名單,國防航天首當其沖。你覺得,這會怎么影響全球軍備價格和供應鏈?鉛時延長,成本上升吧?
美國有稀土儲備,但加工不行。山口礦產15%,但重稀土依賴中國。建國內鏈需五年,許可改革、融資難。新項目推進慢。你想想,美國能趕上嗎?還是繼續狼狽?
俄羅斯侵烏克蘭加劇供應鏈亂。勞動力短缺、成本漲,歐美軍企產能上不去。F-35交付121架,少20架。疫情影響還在,部件公司工人不夠。你說,這不是多重打擊嗎?
中國J-20用WS-15發動機,產量超200架。俄羅斯Su-57改進。美國F-35缺陷800多,引擎問題多。使命能力率56%。你覺得,戰斗機差距在拉大不?
總的,美國航空業依賴中國稀土和俄羅斯材料,一卡脖子就露餡。F-35生產線變廢鐵不是夸張。你怎么看?中國角色是啥?歡迎想一想,分享你的想法,或許能挖出更多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