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廣告團隊耗時一個月、修改五版方案才獲甲方認可時,AI廣告團隊已完成了九次項目交付并結清尾款。這不是科幻場景,而是當下廣告行業的真實寫照。隨著生成式AI技術爆發式滲透,廣告制作周期從“按月計算”壓縮至“按小時計”,成本驟降70%以上。這場效率革命正掀起千億市場洗牌:頭部企業狂飆突進,中小公司被迫轉型,從業者面臨“被替代”焦慮。
一、AI廣告:48小時顛覆行業規則
2025年6月NBA總決賽期間,一條由Google視頻生成模型Veo 3制作的30秒廣告引發關注。導演PJ Ace透露:“僅用一臺電腦、48小時和2000美元,播放量輕松破億?!倍鴤鹘y團隊完成同等項目需40萬美元預算、60人工作一個月。
技術流程的降維打擊:
分鏡生成:DeepSeek、豆包等工具將腳本轉化為“魚兒躍出水面-2秒-全景”等指令,效率提升10倍;
畫面制作:即夢、Midjourney生成冰雪初融等場景,替代實景拍攝;
視頻合成:可靈、剪映動態化處理素材,導演僅需篩選剪輯;
投放優化:AI系統每日生成2000條視頻測試爆款,精準投流帶貨。
“與光AI”品牌經理王璐圣以聯想亞冬會項目為例:“傳統方案耗資百萬,AI壓縮至30萬,周期從3個月減至2周。”
二、行業陣痛:轉型與失業的十字路口
從業者被迫“自我革命”
演員余西:多家公司要求授權面部與聲音數據打造數字人?!耙坏┦跈?,我們無法控制形象用途,合同也難保障權益?!辈糠盅輪T聯合抬高授權費抵抗替代;
攝影師喬治白:面試時因攜帶單反遭嘲諷?!八麄冎毖允謾C+AI效果更好,我準備賣相機轉型。”;
廣告導演周路:從掌鏡轉為向AI企業提供拍攝素材,“算是變相喂養取代自己的技術。”
市場格局兩極分化
頭部企業收割紅利:快手“可靈”上線10個月年化收入破1億美元,一季度AIGC廣告日均消耗3000萬元;京東AI工具助推廣告收入增長15.7%至223億元;
中小團隊生存危機:量子位智庫預測,2030年生成式AI在廣告營銷規模將達1500億,但高盛指出“數據與技術壁壘使紅利集中于大平臺”。
三、狂歡下的隱憂:技術瓶頸與倫理困境
翻車現場頻發
麥當勞AI廣告因人物“六根手指”遭群嘲;
可口可樂AI圣誕廣告被批“缺乏創新,畫面驚悚”;
李子園廣告涉嫌抄襲日本真人作品,動作畫面高度雷同。
版權黑洞待解
肯德基AI廣告被指盜用導演約里斯的鏡頭與服裝設計,業內坦言:“AI訓練需海量素材,但專業素材庫與監管尚未完善?!?/p>
情感共鳴缺失
“泰國潘婷《You can shine》、可口可樂《邊界》等經典廣告靠人性觸動而非炫技?!辟Y深動畫導演強調,“初級崗位易被替代,但創意與審美仍是核心壁壘?!?/p>
四、未來之戰:效率與人性如何平衡?
CTR《2025中國廣告主營銷趨勢報告》顯示,53.1%的廣告主已在創意環節使用AIGC,其中20%超半數流程依賴AI。但從業者正尋找新出路:
演員余西:強化即興創作能力,“現場發揮仍是AI盲區”;
技術團隊:阿里、字節發力物理引擎優化,解決“多指怪”等技術硬傷;
監管層面:中國廣告協會擬推《AIGC廣告版權指引》,要求標注AI生成內容來源。
結語
AI廣告的效率革命已不可逆,但人類創意的情感共鳴仍是技術無法復制的護城河。當“快”成為行業新標配,“好”的標準正被重新定義——這場變革不僅是工具迭代,更是對廣告本質的深度叩問:在算法與人性之間,行業將走向何種平衡?答案或許藏在PJ Ace的感慨中:“我用AI省下預算,雇傭了更貴的編劇打磨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