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電影《戲臺》,陳佩斯一共哭過兩次。
第一次哭,是影片殺青時。
陳佩斯從監視器前緩緩坐起,神情變得有些恍惚,眼睛里閃爍著淚光,嘴中則輕聲重復念叨著“殺青了殺青了”。
之后他拿起對講機,準備宣布殺青,卻猛然抖起了包袱:
“咱們是什么電影來著?”
相比這次的溫情,另一次哭,則讓現場所有人說不出話。
那是一次看回放,坐在導演椅上的陳佩斯,突然沒有征兆地開始爆哭,持續許久。
我們難以猜測71歲的陳佩斯,當時到底在想什么。
也許是為戲中人物所觸動,也許是突然間回想起了自己人生旅途中的某些經歷。
之后他擦干眼淚,獨自一人走到外面,手倚著墻,留下了一個些許孤獨的背影。
這段畫面在網絡上引發極大反響,網友則在視頻下評論:
“他的心酸,觀眾懂。”
拋開其他不說,一個曾經在電影、小品領域掀起過一次次巨浪的喜劇大師,當他再度回到大銀幕,皮哥無比相信,他一定憋著一股勁兒。
而隨著《戲臺》開啟首輪點映,這部電影終于正式展露在世人面前。
朋友圈里,不少人已經開始推薦,網絡上看片后的好評,也是連續不斷——
“通篇諷刺”“后勁十足”“今年看過的難得的佳片”。
皮哥也第一時間走進了影廳,看完影片情緒復雜,無數感慨可以匯成一句話:陳佩斯依然還是那個陳佩斯。
那《戲臺》這部電影,到底講了什么?
陳佩斯推崇的“高級喜劇”,又會帶給我們哪些驚喜?
接下來皮哥就帶著大家一起,揭開這部電影的神秘面紗。
一、終于等到一部“華語片細糠”,“高級喜劇”到底怎么拍,陳佩斯這次拿出了教科書級示范
過去十年,國產喜劇片近乎泛濫,但真正能端上臺面的“細糠之作”,卻少之又少。
身心俱疲的觀眾,只能一次次回味當年的《瘋狂的石頭》、《三毛從軍記》、《孝子賢孫伺候著》。
事實也證明,在時代潮流的演變中,這些作品不僅沒有被淹沒,反而越咀嚼越有滋味。
這便是“高級喜劇”的獨特魅力。
那到底什么才是“高級喜劇”?
陳佩斯在參加第五季《圓桌派》時,曾對此有過一段深入淺出的解釋。
概括起來,有三條定律。
第一,要在情節里生花,而不是“節外生枝”。
第二,喜劇必須技術要夠,才能撐得住情節發展,類似于相聲中的“升番”。
第三,要和觀眾時刻保持“勢差”,姿態永遠要低于觀眾。
當我們對照再看這部《戲臺》,就能更直接地理解“高級喜劇”的精妙之處。
《戲臺》的故事其實并不復雜。
民國動蕩,北京城也一直更換著“主人”,這邊黃大帥剛被趕走,那邊又來了洪大帥。
洪大帥是個大老粗,進城后聽說六姨太喜歡五慶班名角兒金嘯天,便嚷嚷著要去看戲。
適逢五慶班在北京表演,兩件事兒就這樣撞上了。
進了帥府,洪大帥吃飽喝足去戲院遛彎,錯把前來送包子的店伙計大嗓兒當成了金嘯天,點名就要看他的戲。
一邊,是一定要上臺演出的半吊子京劇票友;
另一邊,是手忙腳亂的班主侯喜亭和戲院經理。
臺上霸王聲聲唱,臺下荒唐眾生相。
既要保住戲班飯碗,又要哄好臺下觀眾,大幕拉開,這場戲到底要怎么唱?
影片沒有堆砌老套臺詞包袱,硬撓觀眾胳肢窩。
而是在特定戲院背景下,通過人物身份制造出合情合理的戲劇沖突,讓觀眾自發代入喜劇情境。
比如洪大帥手握軍隊高高在上,卻因為只身闖入后臺,被底層出身的大嗓兒叫做“棒槌”,兩個人還成了好朋友。
本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殘酷游戲,因為兩個人的這層關系,也變得妙趣橫生。
再比如片中的“兩個霸王”。
包子鋪的大嗓兒扮豬吃老虎,站上了戲臺的C位,而名角兒金嘯天則被趕下了戲臺。
可到了唱戲的時候,因為抽大煙昏睡過去的金嘯天剛好醒了,兩個霸王在臺前相遇,面對面都以為自己在照鏡子。
這些其實就是“情節里生花”的喜劇效果。
這層往上,陳佩斯又用了另一種喜劇技巧,就是一個情節反復升級,不用講透,剩下的就交給觀眾。
比如大嗓兒送包子的情節,出現了兩次。
第一次,他是個小人物,沒人搭理他。
但第二次,他歪打正著,成了大帥欽點的紅人兒,周圍人也換了一副嘴臉。
這背后的世態炎涼,陳佩斯不和你說,就用兩次送包子逗笑你,也是讓你自己琢磨。
再比如《霸王別姬》的唱段,反復出現了三次。
先是大嗓兒在臺上洋相百出,底下觀眾嘩然,大帥卻偏要叫好。
接著是戲演到一半兒,大帥看入了迷,中斷了表演,非要改戲,項羽不能死,得渡河。
最后一幕,真霸王登場,一字不改,聲裂金石,氣貫長河。
這背后的韻味,陳佩斯不和你說,就把三個唱段甩給你,依舊是讓你自己琢磨。
乍一看好似在重復,實際已經暗中變化升番,層層深意盡在不言中。
再往上看,高級的喜劇里,一定得配備一套“升級系統”。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后勁大”。
全片在最高潮處戛然而止。
北京城又換了新大帥,洪大帥落荒而逃,藍大帥的旗幟又開始飄揚起來。
最后兩個彩蛋,言簡義豐,同樣沒有落入“喜頭悲尾”的俗套。
舉個例子,鳳小桐投河確實讓人感傷。
但陳佩斯在他投河的地方,掛了一幅徐志勝的巨幅畫像,立刻消解了悲劇感。
這就是陳佩斯的自信,他絕不試圖教育說服觀眾,他的姿態永遠比觀眾低,不需要逼觀眾流淚來達到優越感。
你看,三個層次,三個臺階,《戲臺》都踩準了,踩實了。
71歲的陳佩斯,用一臺打磨10年的劇本,來了一場堪稱教科書級的示范。
2025年了,這樣的作品不賣座,什么樣的作品會賣座?
好演員遇到好本子,是會發光的。
讓人欣喜的是,《戲臺》里沒有NPC,每個角色都是有生命力的,這也極大激發了演員的表演。
最讓人感觸的,當然還是陳佩斯。
他的班主侯喜亭,就是《戲臺》里最亮眼的人物。
演侯喜亭,陳佩斯突出了一個特質,那就是圓滑。
跟楊皓宇飾演的經理見人就捧、說話沒輕重不同,侯喜亭的處事哲學,是塑造這個人物的關鍵。
在戲班里,侯喜亭就是獨一無二的領頭羊。
所以前半部分,我們能看到,陳佩斯穿著雍容,走路生風,說話總挺直了腰板,走在最前頭,后邊跟著一眾人。
就連京劇名角鳳老板,見了侯喜亭也要尊聲“爺”。
表演中還有一個細節,是陳佩斯無論走到哪兒,都端著一個小小的茶壺。
說話間抿一小口,皇城根下的京爺范兒拿捏得死死的。
在五慶班,侯喜亭主要負責對外事務,尤其是交際。
所以不管是有人鬧事還是有人捧場,他都得第一個出去迎著。
即使有人鬧事的緊急時刻,他還不忘讓人給自己的小茶壺里添水,可見這個人物,骨子里的雅致和優越。
舉手投足,說話頓挫,陳佩斯都演得恰到好處,也能讓觀眾真正看進去。
最讓皮哥驚喜的,是黃渤。
黃渤是草根出身,那股氣質很迷人。
《戲臺》里,陳佩斯幫他找回了那份久違的野性。
影片開場的第一個主要人物,其實就是黃渤的大嗓兒。
陳佩斯對他有十足的自信,以他送包子的視角,引出了整個戲園子的故事。
回歸草根的黃渤,還是那么親民,演技依舊是當初那般爐火純青。
那一口北方方言,外加粗放的肢體動作,儼然就是個底層力工。
但毀容式演技最好的,并非“毀容”,而是在破壞自己形象的基礎上,加入對角色的特殊理解。
黃渤演大嗓兒就是如此。
他聽了一輩子戲,當了一輩子票友,卻很少與名角近距離接觸,更別說女人了。
所以,當他進入鳳老板的化妝間,那裝作不經意斜著眼一瞥的小羞澀,忍不住離開的小流連,以及出門口還要自顧自嘟囔半天的小確信,太真實了。
后半段劇情中,小六將他錯認成金嘯天,坐在他腿上又是親又是摸,大嗓兒整個人直接僵直了,就像中了五百萬彩票一樣。
黃渤一旦回歸“牛二”身份,演技水準真是高,不得不服。
除了這兩位外,余少群的鳳老板,也詮釋得十分生動。
他的鳳小桐,是片中虞姬的表演者,著名男旦。
舉手投足間,都有女性的范式和柔美,平日生活里,也夾雜著不少戲曲中的動作。
雖然臺詞不多,但往那一站,活脫脫就是個戲曲演員。
甚至有那么幾個瞬間,皮哥恍惚感覺,似張國榮在世。
除此之外,《戲臺》里其余演員的發揮,都可圈可點。
姜武的洪大帥粗糙外放,為人專斷;
徐卓兒的六姨太,媚到了骨子里,民國風拉滿。
這些演員天衣無縫的配合,讓整個故事的完整性和戲謔性更上一層樓。
也讓《戲臺》成了整個暑期檔,不可多得的飆戲盛宴。
三、《戲臺》的后勁兒真足,但這部戲不只是拍給觀眾看的
回望71歲的陳佩斯,皮哥內心多少有些感慨。
1984年陳佩斯表演的《吃面條》,是小品藝術的開山之作。
在之后的十余年里,他一直是央視春晚小品界的第一人,除第一次首秀外,其余10次全部零點壓軸。
但如果揭開這些耀眼光環,細看他的作品,你又會發現,這個大師脾氣有點倔。
別人熟悉了觀眾的胃口后,都明白了如何更直接地獲得觀眾掌聲。
他偏要一次次挑戰自己,讓觀眾看到喜劇表演的更多風格。
從開天辟地的《吃面條》,到無聲舞臺《胡椒面》,再到將個人荒誕表演演繹到極致的《主角與配角》;
從將舞臺搬到戶外的《趕場》,再到后期的混搭小品。
只是受限于時代審美,這些嘗試并非所有都能得到觀眾喝彩。
但勤奮的陳佩斯,依舊在“高級喜劇”這條路上,孤獨地堅持著。
數十年過去后,觀眾才猛然發現,這種“一根筋”,或許就是一個喜劇大師的傲骨。
用他采訪中的話說,“如果冷場,那是我沒本事,我回家練去。”
如今當我們再看這部《戲臺》,會發現,同樣的“風骨”依然存在。
《戲臺》的內核,并非亂局,并非恐懼,而是那份堅持下的風骨。
戰火紛飛、槍炮當前拒不改戲,那種頗具古典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堅守,反而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中最珍貴的精神。
陳佩斯把這種精神具象化了出來,雖然有猶豫和選擇,但最后的結局,卻甚為提氣,立意很高。
從這個角度看,現實中的陳佩斯,角色里的侯班主,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同一類人,都懷揣著對藝術的敬畏和堅守。
或者說,陳佩斯借《戲臺》,拍了一部自傳。
此外,《戲臺》雖是喜劇,但其諷刺鞭辟入里,揶揄范圍極廣,從淺入深,由內及里,讓人深思。
北京城外大炮轟鳴,軍人戰死。
北京城內戲照唱舞照跳,人們照樣吃著早餐,高談闊論。
同樣的一片天下,好像是兩個世界。
那邊見血的屠刀,能因為來自“英國”的火車而暫時中場休息;
這邊偌大的戲園,卻要因為大帥的一句話,賠上男女老幼的生命。
高高在上的當權者一語定生死,苦苦求生的老百姓得改經典藝術保命。
《戲臺》里,你能看到影片對軍閥混戰的戲謔,對戰亂狀態下眾生相的精細呈現。
這些都足以在笑聲之余,帶給觀眾更多深思。
在皮哥看來,《戲臺》上映的意義,不只在于拯救蕭條的暑期檔。
它更大的價值在于,讓華語喜劇在周星馳的無厘頭、寧浩的多線結構、姜文的黑色幽默后,又增加了一枚鮮活的類型樣本。
我們期待這樣用心雕琢的作品,能被更多觀眾看見,也能被更多影視從業者看見。
向陳佩斯致敬!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