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姚亞奇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國主汛期的最重要階段,在此期間,強降雨、高溫、臺風等多發頻發。今年我國"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總體形勢如何?將采取哪些防范應對措施?7月15日,應急管理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降水呈現"南北多、長江少"特點
"預計今年‘七下八上’期間,全國降水呈現‘南北多、長江少’的特點,登陸的臺風數量接近常年。"應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司長徐憲彪說。
據預測,珠江、黃河、海河、遼河等流域可能會出現較重的汛情;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別是重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份可能會高溫少雨,出現旱情。預計有2至3個臺風登陸我國。
據介紹,針對"七下八上"期間的防汛形勢,國家防總辦公室和應急管理部將充分發揮牽頭抓總和統籌協調的作用。將加強隱患排查整改,緊盯極端天氣過程,滾動聯合會商;強化預警"叫應"、果斷轉移避險;提前預置搶險救援力量和相關的設施裝備,做好各類專業隊伍的對接,科學、高效投入搶險救援,特別是在重點地區落實通信的保底設備,提前做好"三斷"極端情況的應對。
入汛以來汛情總體平穩
今年入汛以來,全國大江大河沒有發生超警或者編號洪水,汛情總體平穩,但局地極端暴雨多發,有些地方特別是南方發生的災害較為嚴重。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洪澇災害共造成1132萬人次受災,101人死亡失蹤,48.2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直接經濟損失510億元。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分別下降66.4%、19.1%、67.7%和47.2%。
徐憲彪介紹,國家防總辦公室和應急管理部強化隱患排查和整改提升,組織8個國家防總檢查組到全國15個重點省份開展督導檢查;先后27次啟動調整應急響應,派出21個工作組趕赴一線,聯合財政部及時預撥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8.75億元,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及時調撥中央搶險救災物資;提前預置布防4萬多名搶險救援力量和翼龍無人機等裝備,強化多災易災邊遠鄉村保底通訊裝備,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累計出動3.8萬余人次,累計營救和疏散群眾1.1萬余人。
科技賦能監測預警
應急管理部監測防火司司長楊旭東介紹,近年來,應急管理部立足"全災種、大應急",不斷提升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既借助新技術,又用好"老把式",確保預警到重點地區、叫應到重點人群、應用到關鍵場景,為避災避險、應急準備爭取更多時間"窗口期",為風險評估、搶險救援提供可靠的"全景圖"。
應急管理部指導各地加強災害風險隱患信息報送隊伍建設,開展廣泛培訓,目前總人數已達115萬人。"他們當中很多人長期在防災減災救災一線工作,是災害風險隱患監測的‘老把式’,經驗豐富,許多險情在成災前就被發現并成功處置,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楊旭東說。
入汛以來,在南方多地洪澇地質災害現場勘察中,遙感監測等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應急管理部建立重大災害社會力量無人機應急合作機制,目前已有600余家單位、2000余架無人機參與,基本形成中東部地區2至6小時、西部偏遠地區12小時以內應急響應能力。同時,充分發揮民、商等衛星資源優勢,完善衛星遙感應急監測機制,為險情災情研判、失聯人員搜救、救援隊伍作業提供支撐。
此外,在科技賦能方面,應急管理部建成運行國家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平臺,接入氣象、水利等6個涉災部門50余類實時監測預報預警數據,以及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30余類災害數據;運用AI、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研發災害預警評估和模擬仿真模型,為開展多災種監測預警提供技術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