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冒著蒸汽的腸粉鋪、
特色的“水手服”校服、
板樟山下穿梭飛馳的車流……
2015年初上映的《青澀日記》,
是珠海首部純本土電影,
講述了初中少年
尋找自我、堅韌成長的青春故事。
鏡頭里的珠海
不再是旅游宣傳片中的背景板,
而成為青春期情感的真實載體。
本土血脈
一部純正“珠海制造”誕生記
電影《青澀日記》,從原著到制作團隊再到演員陣容,無不流淌著珠海的文化血液。
原著作者裴蓓是廣東省重點扶持簽約作家、珠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曾是珠海特區報社記者,她將自己在記者生涯中對問題少年的觀察轉化為文學作品《青澀》,進而孕育了電影《青澀日記》。
導演謝悠與裴蓓是一對母子,這位當時年僅24歲的導演,雖非電影科班出身,卻用年輕一代的視角重新詮釋了母親的文學世界。
男女主角則是來自珠海七中的學生,雖毫無任何演藝經驗,卻因與角色的高度共鳴,將青春期少年的迷茫與掙扎演繹得自然動人。
憑借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深刻洞察與真實呈現,2015年,《青澀日記》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和最佳導演處女作兩項提名,成為廣東電影的驕傲。
影像記憶
呈現一座城市的“精氣神”
《青澀日記》所呈現的珠海,既有情侶路的浪漫海岸線,也有普通社區的日常生活場景;既有現代化校園的蓬勃朝氣,也有家庭關系的復雜面貌。這種多層次的影像記錄,為珠海的城市記憶提供了豐富而真實的注腳。
電影中,兩個少年在珠海街巷間穿行,在校園角落交流,他們的故事既是個人成長的敘事,也是一座城市成長的隱喻。珠海“敢為人先,路在腳下”的精氣神,在《青澀日記》的創作歷程中也得到了生動體現:一位母親作家直面社會問題的勇氣,一位年輕導演挑戰非職業演員的膽識,一群中學生大膽表達自我的嘗試,一座城市支持本土文化創作的遠見。
珠海情侶路上的海風依舊吹拂,校園里的少年們奔跑跳躍,電影《青澀日記》中的畫面已成為這座城市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城市印記
從銀幕光影到文化強市的躍升
《青澀日記》的價值遠不止于一部電影作品,它更標志著珠海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發展上的一次重要嘗試。
▲周家僑/攝
近年來,珠海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深化文旅融合發展,相繼實施《珠海市人才創業項目資助管理辦法》《珠海文化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珠海市文化產業獎勵獎金管理辦法》等政策。同時,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作為新引擎,珠海還積極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新場景。
7月16日,珠海市委宣傳部與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圍繞影視創作、發行推廣、產業集聚、人才培養、影視IP打造、文旅融合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推進環珠江口影視產業帶建設,推動廣東電影精品創作和行業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繁榮注入動能。
▲吳長賦/攝
先后舉辦三屆華語紀錄電影大會,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話劇《龍騰伶仃洋》、長篇小說《平安批》等一批本土主創、原創精品先后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為市民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精準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珠海,正以豐富的文化載體打造城市名片,不斷刷新著城市的精神高度。
▲程霖/攝
讀懂珠海,有多少種方式?或漫步濱海,在山海間探尋珠海浪漫的一面;或走進街巷,在city walk的腳步里感嘆珠海的沉淀;又或是跨越時間的維度,沉浸在大銀幕的光影中,親眼見證這座城市蛻變、成長、進化的每一步——
在這里,你可以看見珠海從邊陲小鎮到都市的巨變,看見珠海與澳門同生共息的日常,看見伶仃洋畔自由躍動的白海豚,看見速度與激情的豪邁,看見喜劇與悲劇的交織,看見人世間縈繞的愛,看見校園里萌動的愁。
珠海的百態,被鏡頭紀錄,被演員演繹,從而被大家銘記。“電影里的珠海”系列報道將帶領大家從銀幕讀懂珠海,讀懂珠海這座城市“敢為人先,路在腳下”的精氣神——活力、創新、美麗、共富。
文/珠海發布 余沁霖
編輯/明敏
責任編輯/藍輝龍
三審/種筱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