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期檔,追光動畫“新文化系列”第一部作品《長安三萬里》,豪取18.24億元票房,片中李白醉酒舞劍,帶領觀眾穿越回那個文采耀目、波瀾壯闊的盛唐時代。
2025年暑期檔,該系列第二部作品《聊齋:蘭若寺》瞄準了中國志怪文化傳世經典——《聊齋志異》,對《畫皮》《聶小倩》等名篇進行大膽改編,在“新文化”道路上的探索勇氣可嘉,甚至頗見新意。
但目前來看,《聊齋:蘭若寺》的評價和票房遠不如《長安三萬里》,挑戰的結果不盡如人意。拋開略顯低迷的大環境,追光這一次,究竟做對了什么,又做錯了什么?
壹
“兒童向”動畫的改編
影片仿照《十日談》的小說結構,讓青年蒲松齡,墜入蘭若寺的奇幻之井,與井下修煉成精的烏龜、蟾蜍比拼講故事技法。
他們共講了五個故事。篇章不同,導演不同,畫風亦有所區分。就改編的野心、創意與效果而言,大體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即是“兒童向”的兩個故事:《嶗山道士》《蓮花公主》。
《嶗山道士》這一篇,講慕道的王生,拜入嶗山山門,卻受不了砍柴之苦,遂帶著穿墻術下山。他不聽師命,執意賣弄法術,結果穿墻術失效,當眾出丑。
這個故事,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早在1981年就曾拍成木偶劇動畫。時隔44年,追光再次演繹,雖不出離蒲松齡之框架,卻大有新意。
1981年《嶗山道士》木偶劇
首先,變木偶劇為毛氈畫風,此一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遺藝術,令人耳目一新。主角穿墻和挨打時,一些毛發拉扯、粘滯的效果真實可感,又契合了整個篇章柔和、輕松的調性。據主創介紹,毛氈畫風看似取巧,實則其毛發渲染量,一點也不弱于傳統長片動畫。
再者,就是故事本身。
上美廠的改編,僅針對原著《嶗山道士》;而追光動畫,還挪用了另一篇“聊齋”《種梨》,將兩個故事焊接一起,為主角提供了修仙動機:正因他見識過能將梨核瞬間變成梨樹的法術,所以才執意登嶗山學道。
此外,上美廠的故事題旨是懲惡揚善,主角因起了偷盜的邪念,所以穿墻術失靈;追光的主角則是因為嘩眾取寵,故而失敗。這算是削弱了說教勸善的意味,改之以童趣的方式去演繹“聊齋”。
第二個篇章《蓮花公主》,曾在1992年改編成水墨動畫。
1992年版《蓮花公主》
從略顯粗糙的水墨風格,到追光極盡工業視效之所能,參考福建土樓、蜂巢結構打造蜂國,用電腦計算翅膀的振幅、頻率,創造出一個美輪美奐的童話世界,已過去30來年。
技術的進步是題中之義,故事上的改進,也值得一表。
1992年的動畫,完全依循蒲松齡原文,講書生夢中受邀來到一個國家,并與公主完婚。后蛇怪入侵,舉國將傾。書生帶公主逃回自己家。公主見他家寬敞,請他救下整個國家。書生怯弱猶疑。醒后,他發現枕邊蜜蜂徘徊,意識到了什么,遂除去大蛇,修繕蜜蜂新家。
追光剔除成人、婚戀色彩,將主角變成一個有俠義精神的少年。當蛇怪入侵,少年勇敢執劍,同好朋友公主一起,勇斗蛇怪,護衛蜂國。
原著和1992年版是人情冷暖與成人寓言,追光則變之為一則童趣美夢,且以美好的友誼、正邪的對抗和技術修飾下的奇幻景觀,賦予了聊齋以“新意”。
這些大有異趣的改編,都是有益的嘗試和實踐。
但遺憾的是,或許是過分聚焦于童真色彩,對成年觀眾來說,略顯淺薄,缺乏余韻。同時,“拼盤故事”的一大弊病,也在此顯現:故事太短了。你剛進入故事,思考人物的命運,期待某種情節的轉折,突然,故事就結束了。
貳
“成人向”動畫的改編
主創本意或許是循序漸進,先兒童,再成人,先開胃,再正餐。所謂正餐即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聶小倩》《魯公女》《畫皮》。
這三個篇章皆是“成人向”動畫改編。先談《聶小倩》和《魯公女》。
《聶小倩》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影視改編名:《倩女幽魂》。
從李翰祥1960年版《倩女幽魂》以來,至今已有十幾個版本的聶小倩和寧采臣。值得討論的大約有三個版本:李翰祥、徐克、葉偉信。
李翰祥版本發懷古之幽思,最為雅致、傳統,有文人風骨和詩情畫意;徐克1987年版本,飄逸灑脫,鬼氣森森,多了一層市井幽默和紅塵如夢之感;葉偉信2011年版本,變女鬼為女妖,頗為“狗血”,影樓畫風中更是引入了令人噴飯的三角虐戀。
但這些版本,都將背景設置在古代。而追光直接突破了這一“桎梏”,直接將故事搬到民國:火車駛過,軍閥混戰,荒涼旅館,旗袍女鬼與眼鏡愛國青年的情緣,腰間別著毛瑟手槍的燕赤霞與夜叉形象的姥姥的斗法,這種改編,可謂別出心裁。
看來,古典名著如聊齋、西游等,不一定非要發生在古代,也許穿西裝的孫悟空、送外賣的豬八戒、做主播的聶小倩、寫靈異文的燕赤霞,會帶給觀眾更多驚喜,賦予原著更多釋讀空間。
其實韓國有過類似改編《花游記》,中國也有《魔幻手機》。但我們的整體創作還相對保守。追光用《聶小倩》釋放出的積極信號,或許會解放一大批創作者的思維定勢。
只可惜,這個篇章也就到此為止了。除了背景和造型令人刮目,故事、人物方面卻乏善可陳。
聶小倩緣何不殺寧采臣?原著和徐克版都有所交代,因為他不像其他書生,貪財又好色,乃是忠正之士。而追光的寧采臣,只是不小心撕碎小倩衣服,給她上藥,便博得了女方好感。沒有色誘和拒絕,便談不上她有多少身不由己,他有何等君子風度。
邏輯欠奉,是一方面,人物塑造更是遺憾。
聶小倩,向來是該系列的靈魂角色。王祖賢纖毫畢現地展示了“最美女鬼”的幽怨與情愫,其眼波流轉,已永駐影史。
而追光的小倩,美則美矣,但更像推動情節發展的功能性道具。她沒有寄生夜叉魔掌下的可憐感,沒有面對寧采臣的惺惺相惜,沒有李翰祥版本里女鬼的詩畫修養,更沒有原著里,小倩面對寧母與禮教時的那種分寸。
可以說,除了背景放在民國,其他情節的改編,過于呆板,幾乎被原著困住了。
《魯公女》與此相似,情節框架并未脫離原著。不過,這一目前最受贊譽、也是時長最長的“生死情”故事,還是能看到追光的誠意的。
它刪除了1988年電影版《魯公女》和蒲松齡原著中提及的念誦佛經助其投胎的情節,增添了九瓣金蓮象征救人功德和儒巾飄帶綁成繩結等寄托兩人感情變化的動人細節,起承轉合非常工整,哪怕單獨拎出來,適當延展,便能視作一部優秀的長片動畫上映。
相較于1988年電影版,追光這版《魯公女》,輸在了一個地方——沒有給魯公之女,賦予一個獨立的專屬女主的名字,始終只是“魯姑娘”。
但追光贏在了奇觀,尤其是中式恐怖的地府場景,威嚴高大又心存善意的孟婆娘娘,侍立左右的黑白無常,燈籠指引無數亡靈默默登上奈何橋,這些場景,恍惚間讓人感覺,如果中國動畫行業要做自己的《尋夢環游記》,非追光不能為之。
總結來看,《聶小倩》勝在背景大膽,劇本略拖后腿;《魯公女》在人物、情節、奇觀、美術等層面,幾無短板,這是時長帶來的優勢,創作者可以從容鋪展癡情書生與紅衣少女跨越生死輪回的愛戀。
只是整體來說,這兩個篇章沒有超越原著。
叁
全片最佳改編《畫皮》
竊以為,《聊齋:蘭若寺》所講的五個聊齋故事,唯一超越原著的是《畫皮》。
《畫皮》的改編史不遜于《聶小倩》。1966年,鮑方導演《畫皮》,以原著為范本,奠定了畫皮形象的最初基調:女鬼乃勾引書生的惡鬼,因其負心,便挖其心,最后為道士降伏。
之后數年,《畫皮》的改編作品多了起來,縱有變形,如《畫皮之陰陽法王》(王祖賢主演)增加了不陰不陽、法力無邊的法王等情節,但大體上還是舊時韻味,始終以書生、賢妻與女鬼的關系為核。
1979年,導演過《倩女幽魂》的李翰祥導演,再度挑戰聊齋,他以《畫皮》為原型拍攝的《鬼叫春》,為書生設置了一個王大將軍的前世身份,在習以為常的“香艷與恐怖”的題旨上,增添出些許恩怨循環、人世無常的悲憫之感。
往后,二十多個版本,大同小異。其中,影響力最大的還是2008年,陳嘉上導演,周迅、陳坤等主演的《畫皮》。
為了給動作戲(陳嘉上是有名的動作導演,代表作有《精武英雄》等)鋪路,該片干脆取消書生設定,沿用了李翰祥版本的王大將軍身份,更是將原著的女鬼改成女妖,并為她的剖心之舉,賦予了合理性:妖不食人心,則無法維持人形。同時,還將道士改成由甄子丹飾演的俠士,多年來一直愛慕王將軍的妻子。
周迅版《畫皮》
這種改編,就像是將一個手工作業的故事,硬生生拔高到工業大片的體量,充分實現偶像化、明星化和國際范。四角關系之愛恨情仇,動作視效之煊赫華麗,使得《畫皮》和《聊齋志異》一時之間,竟能媲美《西游記》等大長篇。
之后的走向就“放飛自我”了,可以恐怖,可以哀怨,可以訓誡,可以奇觀,可以科幻,甚至魔幻,無所不用其極,各類網大、動畫及借用其靈感的怪談劇集,皆能化用《畫皮》。
然而,追光的這個版本,可能是最佳的。因為它的創作者,有三處值得稱道的改編:
其一,歷代《畫皮》的第一視角,不是男性王生,就是女性“畫皮鬼”。唯獨追光破天荒地將三角關系中,存在感最弱的發妻,設立為第一主角。站在她的角度,去看王生何等冷漠、自私,女鬼何等凄厲、怨憤,從而揭示出,某些女性亙古不變的悲劇命運。
其二,賦予女鬼人性和對愛的渴望,并不稀奇,2008年版《畫皮》即是如此;追光更令人驚嘆的是,當女鬼被道士除滅時,畢生所求不過是片瓦遮頭的可憐女鬼,與生活在謊言與傷害下的可憐賢妻,并處畫面之左右,仿佛在說,“正宮”與“小三”,同為受害者,這種見識,非常人所能及也。
其三,賢妻吞食臭道士身上搓出的黑泥丸后回家,準備收殮丈夫尸身。想到男人昔日的丑惡嘴臉,當即作嘔,吐出一顆心,使丈夫復活。蒲松齡原著到此結束,過往版本也多是讓夫妻破鏡重圓。追光卻說:不。沒有和解,何必圓滿!鏡頭里痛哭懺悔的丈夫,撲到妻子懷里,而妻子只是頭發蓬亂、面色冰冷地說:惡心啊。
《畫皮》時長有限,比不上壓軸的《魯公女》,但有限的篇幅里,用仕女圖、古代線描、戲曲旦角來設計角色,參考明代古建來設計場景,已是一絕,而創作者提供的女性視角、表達及思考,更是超越了原著和歷代版本。
故而,我愿推《畫皮》為《聊齋:蘭若寺》中的第一篇章。
縱觀全片五個篇章,和用以報幕及串聯的“井底故事”,影片完成度高,質量不低,無愧于追光動畫四年的籌劃與制作。但2.5小時的片長挑戰觀眾的耐性,“拼盤式”結構又導致故事過散,風格駁雜。倘若刪去前兩個“兒童向”篇章,精心雕琢后三個“成人向”篇章,甚或將《畫皮》《魯公女》這樣的故事,獨立開發成長片動畫,或許效果更好。
無論如何,還是可惜,沒有更多人看到這樣的《畫皮》《魯公女》。
文/李瑞峰 編輯 曾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