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出門前習慣性打開天氣預報,手機上顯示35,你以為氣溫終于降了一點,終于不用頂著烈日忍著暴曬,結果一出門撲面而來的熱浪簡直要讓人當場中暑,于是不得不在心中質疑:這預報就是故意想扣我的高溫補貼!
每年夏天這種現象都會讓人產生疑問:為什么官方播報的溫度,和我們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差距這么大,明明外面都是一樣的熱,今天報40度,出門是40度,明天報34,出門還是40度,讓人實在摸不著頭腦,只能把責任一股腦全甩給陰謀論。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究竟從何而來?難道背后真的有什么隱情?
本文所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及文內
天氣預報真是在“給國家省錢”?
“天氣預報員躲在空調房里玩文字游戲”這恐怕是每年夏天最大的“陰謀論”了,特別是在“高溫補貼”這么個概念提出后,說氣象部門為了“給國家省錢”,故意把溫度往低了報,聽著還真像那么回事。
另一方面各種實打實的證據也在說明這種問題,我們時不時就能看到官媒報道氣溫高到多么離譜,今天查看幾天后的氣溫也常有四十起步,但是真的到了那一天,再看天氣預報就降到了三十多,再也看不到那個四十幾高溫的影子。
但咱換位想想,預報員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們的飯碗就指著預報的準頭,要是今天報30,結果實際沖上38,他們的月底考核報表可就不好看。
沒人會跟錢過不去,也沒人會跟自己的工資過不去呢,這群預報員比誰都希望預報能“報的是啥就是啥”,所以這還真不是他們不想報高,而是有天氣預報本身就有一套自己的規矩。
究竟為什么體感和預報差那么多?這得從溫度是怎么量出來的說起。
我們看到的氣溫究竟是什么
想想也知道,咱們在天氣預報里看到的那個官方氣溫并不是隨便在馬路邊上拿個溫度計測的,事實上它本質上來自一個叫“百葉箱”的白色木箱子里。
這箱子必須安在半空,周圍不能有高樓,本身不能被太陽直射,除此之外還得通風,這不是咱們國家自己的規定,而是全球化的“國際標準”。
就好比奧運會賽跑,所有人都得用同一個牌子的秒表,在同一條跑道上,這才有可比性,全球氣溫數據也是一個道理,標準統一了才能一起分析氣候變化。
預報的那個三十多度的氣溫,只是這個“半人工標準環境”里的成績,相比之下更像是一個實驗室的數據,而我們可是活在復雜的真實世界里。
對比一下兩邊的環境答案就非常明顯,百葉箱待在涼快的草坪上,安置在遠離車水馬龍和陽光暴曬的地方,而我們走在滾燙的柏油路上,住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本身就是個巨大的吸熱怪獸。
夏日暴曬下柏油馬路的地表溫度一下飆到六七十度一點不夸張,就算是在與百葉箱同高的、我們呼吸的高度,溫度也比郊外草坪上高出好幾度。
再加上一棟棟高樓大廈,像鏡子一樣把熱量反復反射到街道上,還把涼爽的風堵得死死的,現代城市活脫脫就是密不透風的烤箱。
這就是所謂的“城市熱島”,氣象站報著郊外的“標準溫度”,咱們活在城市中感受的卻是市中心的“烤箱溫度”,這溫差不就來了嗎?
人和人的體質不能一概而論
環境的事說完了,再來說說我們自己的事,其實每個人身上都帶著一個“私人溫度計”,也就是新聞報道中常見的“體感溫度”。
天氣預報的溫度是空氣的溫度,排除了各種干擾因素,但人的感受就不一樣了:風的大小、太陽的毒辣,空氣的濕度都會影響“我們到底熱不熱”。
舉個例子就像雨后的38度氣溫肯定比正常的38度氣溫難熬,每年冬天都有人說“南方濕冷比東北干冷更要命”也是一樣的道理。
空氣濕度一大,身上的汗就沒法蒸發,熱量全捂在身上散不出去,身體就像被一塊滾燙的濕毛巾給裹住了一樣又悶又熱,但是測量溫度的機器可不需要出汗散熱。
所以有時明明預報才30,人卻感覺比干燥的35還折磨,就是濕度在背后搗鬼,你的“體感”才是你的身體最真實的反饋。
明白了這些,以后看天氣預報就別光盯著那個溫度數字了,它是個“理想環境”下的科學基準,能認但不能全信,畢竟人不是機器。
要把溫度和濕度、風力等等因素結合起來看,如果預報35,濕度但是濕度能到七十個點往上,除此之外還沒什么風,那我們就要準備好迎接“四十多度高溫”了。
說白了天氣預報只是一個“基礎分”,別的“市區馬路”、“郊區公園”、“大江大湖”、“狂風驟雨”都是附加分。
這才是夏天和天氣預報打交道的正確方式,所以也不用再說“天氣預報的度數是高溫補貼的陰謀”了。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