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可以用于補繳養老保險?近日,湖南省多家農商行推出以補繳養老保險等為專屬用途的“養老貸”,包括長沙農商行、華容農商行、臨澧農商行、津市農商行、邵陽農商行、茶陵農商行等。這一創新雖為養老保障補上了缺口,卻也引發業內對金融邊界的熱議。最近多家銀行火速撤下“養老貸”相關宣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表示,“養老貸”本質上是銀行拓展業務、尋找新零售業務增量的手段。業內人士認為,現在銀行面臨的最大困境不是放不出去貸款,而是找不到合適的借款人。若銀行競爭進入非理性階段,風險將快速累積,不良率持續攀升、客戶償債能力被嚴重透支。
湖南省數十家銀行落地“養老貸”
近期,湖南省至少40家銀行落地了“養老貸”產品。爭議也隨之而來。7月10日,記者發現,有部分銀行火速撤下“養老貸”相關宣傳。根據此前推出的產品情況來看,平江農商行、邵東農商行、長沙農商行、衡東農商行、茶陵農商行等推出的“養老貸”產品貸款利率均按照3.1%執行;醴陵農商行、湘潭天易農商行為3.2%;安鄉農商行、冷水江農商行等推出的產品利率則為3.45%。多家銀行特別注明貸款利率固定無浮動,無任何附加費用。
簡單來說,“養老貸”就是通過銀行貸款補繳社保,通過提升繳費檔次換取更高養老金,退休后再用養老金優先償還貸款本息,剩余部分歸個人支配,該產品主要面向兩類人群:從未參保但希望一次性繳滿15年的群體,以及已參保但希望提檔補繳的群體。
然而,這一普惠金融產品卻因定價惹來爭議,記者對比發現,湖南省多家銀行給出的“養老貸”利率高于長沙市的房貸利率(長沙的首套房貸利率為3.05%)。此外,拋開利率來看,該產品可能隱含多重風險。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稱,在長達15年的貸款周期中,存在參保人健康狀況變化、養老金政策調整等影響還款的不確定因素。若借款人中途身故,剩余債務很可能轉嫁給子女,形成代際債務壓力,“銀行在產品設計上應該更加審慎。”
專家呼吁:金融創新需有合規邊界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居民養老保障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但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和保障水平仍面臨挑戰,特別是在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村居民群體中尤為突出。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大量靈活就業人員存在繳費年限不足或繳費檔次偏低的問題。在農村地區,尤其還有相當比例的農民尚未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當這些群體臨近退休時,往往需要一次性補繳數萬元保費,這對收入不穩定的居民構成了不小的經濟負擔。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難理解“養老貸”“續保貸”等金融產品出現在市面上。董希淼認為,“養老貸”的推出,為那些因資金短缺而無法足額繳納養老保險的人群提供了新的選擇,幫助借款人在不影響當前生活質量的前提下,提高未來的養老保障水平。具體來看,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來說,有助于增加繳費人數,增加繳費金額,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對銀行來說,有助于滿足客戶需求,營銷和服務一批客戶,并增加信貸投放;對居民來說,獲得信貸資金支持,順利繳納養老保險或者增加養老保險繳納金額,進而提高養老保障水平。
不過根據2024年2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個人貸款管理辦法》,個人貸款被明確定義為“向符合條件的自然人發放的用于個人消費、生產經營等用途的本外幣貸款”。該辦法特別強調,貸款用途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國家政策,禁止發放無指定用途的個人貸款。由此,董希淼認為,“養老貸”性質較為模糊,存在合規性爭議。“養老貸”“續保貸”是否屬于個人消費貸款,繳納養老保險費用是否屬于“個人消費”用途,在制度上并不明確。
“現在銀行面臨的最大困境不是放不出去貸款,而是找不到合適的借款人。”某股份行信貸部負責人說。近年來,有不少銀行將目光轉向更細分的市場領域,推出特色信貸產品,從“彩禮貸”“墓地貸”到如今出現的“養老貸”,均是這一做法的現實反映。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表示,“養老貸”本質上是銀行拓展業務、尋找新零售業務增量的手段。在經濟下行周期,傳統優質貸款客戶減少,銀行被迫下沉客戶群體,通過差異化產品在競爭激烈的貸款市場中吸引特定客戶群體,增加市場份額。業內人士認為,若銀行競爭進入非理性階段,風險將快速累積,不良率持續攀升、客戶償債能力被嚴重透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