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山城,活力迸發。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邁入新十年的關鍵節點,由中國僑聯、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一屆“一帶一路”華僑華人合作發展大會在山城盛大啟幕。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2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層次不斷提升,成為當今世界廣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與國際合作新平臺。
“僑”是我國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一支重要力量,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在中國僑聯的積極推動下,第一屆“一帶一路”華僑華人合作發展大會落地重慶。
大會以“僑聚新絲路 攜手向未來”為主題,將“穩外資”“穩外貿”作為重要內容,聚焦國內國際市場資源,聯動舉辦“萬品出海”“僑助投資”“僑連民心”“僑青共創”等經貿、文化、創新創業專場活動,精心設置涵蓋各個領域的參訪路線。
這不僅僅是一場匯聚五洲僑智、僑資、僑力的國際盛會,更是重慶深度服務國家大局、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現。朝著“成為僑商朋友們投資興業的首選之地、創新發展的理想之城”這一目標,重慶再啟程。
全球僑界聚山城,共筑合作新平臺
第一屆“一帶一路”華僑華人合作發展大會為什么在重慶舉行?為什么是現在?答案,就寫在重慶服務國家大局、聯通世界的實踐中。
為整合僑界資源,助力高質量發展,2019年,重慶打造并持續升級“一帶一路”僑商組織年會,2024年迭代為“一帶一路”僑商合作發展大會。五屆大會累計促成項目簽約超1200億元,在凝聚僑商力量、服務重慶乃至西部地區發展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依托這一堅實基礎,全新打造的“一帶一路”華僑華人合作發展大會主辦層級更高、嘉賓分量更重、資源網絡更聚集,必將進一步強化川渝地區開放優勢,成為廣大僑胞深度參與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主載體和主平臺,正如此次大會的核心使命——為海內外6000多萬名華僑華人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搭建一個常態化、高規格的交流合作平臺。
可以預見,本次大會必將成為務實合作的“強磁場”——連接海內外兩個市場,精準匹配需求,助力國內企業“走出去”、共建國家資源“引進來”;成為情感交融的“連心橋”——促進文明互鑒,深化民心相通;成為助力重慶發展的“新引擎”——匯聚全球資源,賦能內陸開放。
全球僑界的熱情回應,印證了平臺的巨大吸引力。
跨越山海,只為赴“渝”之約:來自1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500余位僑界精英奔赴重慶。他們中,有縱橫商海的僑企巨頭,如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董事長郭孔豐、玖龍紙業公司董事長張茵、泰國正大集團資深副董事長謝毅等;有引領前沿科技的精英,如參與“一帶一路”新能源項目的馬來西亞華商、馬來西亞億利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添泉;有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如曾組織“親情中華”慰僑演出的菲華聯誼總會理事長蔡明豐;有凝聚僑心的社團負責人,如新西蘭華僑華人聯合會會長陳水珍、柬埔寨華人理事總會常務副會長方燦成……
這份覆蓋“政產學研金文”的名單,訴說著全球僑胞對參與新絲路建設、共享重慶機遇的強烈信心與熱切期盼。
阿聯酋迪拜龍城總商會會長金國中的話,代表了眾多與會者的心聲:“重慶的開放活力和為僑服務的誠意,讓我們看到了無限可能,這次大會就是深化合作的最佳契機。”
僑商興業新熱土
重慶,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是中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承擔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多重戰略使命。
憑借獨特的戰略地位、雄厚的產業實力和日益暢通的開放通道,重慶正成為吸引全球僑商投資興業的“強磁場”和僑務資源的聚集地。
選擇重慶,僑商們看中的是這片熱土蘊藏的無限潛能。
重慶是樞紐之城,無縫銜接鐵海空。它地處“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兩大貿易通道在此實現“無縫銜接”,具有輻射帶動內陸開放的優良條件,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重慶已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形成“鐵海聯運+國際班列”雙輪驅動格局,正以通道帶物流、以物流促經貿、以經貿興產業,打造內陸開放“主戰場”,海內外僑商可以與重慶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契合。
重慶是開放之城,開放之門越開越大。它是中國內陸開放的重要門戶,擁有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運營中心等高能級開放平臺,為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吸引全球要素資源提供了堅實基礎。2024年,重慶外貿進出口總值達7154.2億元,其中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3263.8億元。截至目前,已累計有322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重慶。
重慶是產業之城,創新動能澎湃奔涌。它擁有39個工業大類,制造業體系完備,正著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迭代升級制造業產業結構,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集成電路、智能裝備、軟件信息、生物制造等方面的產業優勢,吸引著海外僑商的關注。“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不僅為廣大華僑華人提供了專業化、場景化的產業基礎,更通過完整的產業鏈、創新的政策環境和開放的國際合作網絡,確保大會成果的高效轉化。
重慶是服務之城,“雙向奔赴”碩果累累。創新建立涉僑權益保護機制,市檢察院聯合市僑聯,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涉僑檢察工作意見,提出19項護僑惠僑措施,精準服務僑企需求,近年來累計幫助僑企僑胞協調解決訴求困難上百起。
這些都為僑商投資興業提供了優渥土壤,“僑建新重慶”已成為僑胞深度參與城市發展的亮麗名片。
案例為證:僑資企業益海嘉里在重慶布局糧油加工基地,看中的正是重慶輻射廣闊西部市場的能力和良好的產業配套;玖龍紙業在重慶的生產基地,已經成長為西南地區最大的環保造紙基地;正大集團在重慶布局生豬全產業鏈和蛋雞產業鏈,推動重慶生豬產業優化升級……
數據說話:2萬余名僑界科技人才分布在長安、阿維塔、賽力斯等知名企業以及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西南大學等知名高校,8名僑界人才獲得中國僑聯僑界貢獻獎;近兩年,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專場活動創業中華—世界名校“僑”重慶活動累計簽約項目20余個,吸引僑界院士10余名、僑界人才200余名來渝參加活動……
以“僑”為橋,共赴新程
第一屆“一帶一路”華僑華人合作發展大會的啟幕,是一個嶄新起點。
它深刻彰顯了華僑華人在共建“一帶一路”中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他們是融通中外的天然橋梁,是民心相通的友好使者。大會的成功舉辦,必將為促進中國與世界的互聯互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的“僑”動力。
面向未來,重慶以本次大會為契機,發出清晰而堅定的信號:將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僑商在渝投資興業更安心、更舒心、更成功。
機制更完善——建立健全服務僑商的長效機制,對他們投資興業中遇到的困難“接訴即辦”,依法維護僑商合法權益。
服務更精準——創新推出的“雙需求清單”機制,系統收集重慶產業發展需求與僑胞投資意向,力促精準匹配、高效轉化。
平臺更堅實——重慶決心將“一帶一路”華僑華人合作發展大會打造成為全球僑胞深度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助力重慶打造內陸開放國際合作引領區、“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載體。
舞臺更廣闊——積極支持僑商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中大顯身手,為他們深度融入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和“416”科技創新布局創造更好條件。
乘著此次大會的東風,重慶與全球華僑華人攜手同行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我們期待,更多像新加坡智慧城市項目、馬來西亞新能源電站這樣的“僑智”成果,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及重慶落地生根。
我們期待,更多僑資如活水般涌入重慶三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和現代服務業,共享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機遇。
我們期待,更多文化交流活動,讓巴渝文化通過“僑”橋走向世界,讓世界通過重慶這扇窗口,看見一個開放、創新、包容的中國;讓更多“僑愛心”溫暖故事在山城延續,書寫僑胞情系桑梓、回饋社會的動人篇章。
“僑”通天下,“渝”見未來。
第一屆“一帶一路”華僑華人合作發展大會,不僅是一場匯聚力量的盛會,更是一次擘畫未來的啟航。重慶,這座充滿活力與機遇的城市,正張開熱情的雙臂,與四海僑胞一道,以“僑”為橋,共繪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壯美新篇,攜手邁向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光明未來。(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周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