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修建的硬化耕作道“縮水”;工程公示點只有水泥臺子,不見公示信息;多個澆灌出水口無水,玉米地遭旱。
近期,重慶、山西等地群眾向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當地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配套設施無法使用,影響糧食收成。
記者調研發現,一些地方高標準農田項目存在未按規劃建設、配套設施管護不到位、澆灌設備建而不用等現象。
重慶酉陽縣:
工程未按規劃建設 2米寬耕作道“縮水”
酉陽縣酉水河鎮洞口村地處重慶市東南部山區。
6月中旬,洞口村村民反映,村里的高標準農田存在水渠排水不暢、無耕作道等問題,致使部分水田撂荒。
村民們反映的高標準農田是“酉陽縣2022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二)”。洞口村是該項目的第15標段,該標段“工程量清單限價表”顯示,洞口村相關工程限價超355萬元。
6月20日,大雨。記者走訪洞口村七組發現,村民反映的高標準農田有251畝,處于兩座山體中間的平坦區域。一條長滿雜草、寬約5米的水渠從農田中間流過,兩側的農田有的種著水稻、黃豆、玉米等作物,有的長滿一米多高的雜草。
村民白小成告訴記者,2023年完工后,因為水渠排水不暢,所以一些水田容易受澇被撂荒。他帶著記者來到一處水田,里面已長滿雜草。他告訴記者,這片水田已撂荒兩年。“這里根本沒得到平整,還是最低點,一到下雨天,水排不出去。”
有村民向記者展示拍攝于5月下旬的照片:田里石頭遍地,雜草和莊稼長在一起。
洞口村七組的高標準農田項目規劃布局圖顯示,應新修田坎3176米,改建兩條2米寬的硬化耕作道。
記者沿途查看發現,上述耕作道并未按規劃修建:1號耕作道是一條寬度約50厘米的田坎,跨溝蓋板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村民們用水泥電桿、鋼護欄和木頭搭建的“橋”;2號耕作道則是一條寬度約1.5米的河堤路,挨著農田側被種上黃豆等農作物。附近的高標準農田公示牌只有水泥臺子,未見公示信息。
出現滲漏的洞口村高標準農田1號蓄水池。人民網記者 游天燚攝
在洞口村二組,兩個蓄水池無配套澆灌設備。有村民告訴記者,“需要用水時,只能用桶舀水拉到地里去,一點也不方便。”
記者發現,蓄水池未按照規劃位置建設,有蓄水池出現滲漏。對此,酉陽縣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姜軍解釋稱,施工方未按規劃建設蓄水池和耕作道一事是通過縣農業農村委同意的。他表示,將對村民反映的蓄水池滲漏等問題進行整改。
在洞口村二組,有村民反映,部分永久基本農田被種上果樹。根據《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
在洞口村七組,約28畝永久基本農田已成為“稻田蟹”養殖場,有的被種上柚子樹。
對此,酉陽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開挖水田建成的“稻田蟹”養殖場和種植果樹一事,“會督促整改”。
7月3日,記者回訪現場,酉陽縣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冉玉峰向記者表示,縣里已關注到部分高標準農田撂荒、永久基本農田被占用一事,已制定相關整改計劃。
山西長治市:
玉米遭旱亟待澆灌 多個出水口無水
“一個多月來沒下過雨,再這樣下去,肯定要減產。”
6月27日,長治市上黨區北呈鄉西坡村村民李正利指著自己正在遭受干旱的玉米植株說。此前,他向村里提出放水澆地的訴求,得到的回復是“管道壞了澆不了水”。
在西坡、東墳、西墳三村交界處,有約1000畝的高標準農田。記者走訪附近村民得知,該高標準農田在4月底種上了玉米,按照正常長勢,玉米植株應長到1.5米高。然而,部分農田里的玉米植株卷葉明顯,已出現褐變,呈枯萎狀。
在上述高標準農田里,記者發現一些用于澆灌農田的機井房已經廢棄,電纜被剪斷,水泵也不見蹤影;一些農田里,黑色的管道斷裂。
西坡村東南、二廣高速東側,有約100畝的高標準農田。雖然地里有配套的澆灌設備,但玉米植株還是遭旱。
村民李華告訴記者,2022年春天,這里被劃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并陸續修建集控室、機井、出水口,但“3年以來,沒得到一滴水用,還得靠天吃水”。
記者沿途查看在地里的11個出水口,未發現控制水量的開關,接口也無使用痕跡。集控室內公示的“控制系統操作規程”顯示,用水戶使用水時,需打開總電源,將感應卡放置在控制器感應處。然而,有需要用水的村民們卻告訴記者,自己沒有戶頭,也未曾持有感應卡。
未交付村民使用的感應卡。人民網記者 游天燚攝
“村民需要用水時,可以打我或者村支書的電話。”7月7日,記者回訪西坡村時,當地高標準農田管護責任人、西坡村黨支部副書記隨林兵稱,項目建成驗收至今,沒有村民使用過澆灌設備,是因為“嫌麻煩”。
據隨林兵介紹,西坡村共建有2個集控房,4眼機井,110多個出水口。記者測試發現,2號集控房控制的1眼機井、11個出水口均正常出水。
1號集控房控制著3眼機井、近百個出水口。記者分別測試了3眼機井的多個出水口,均無水流出。
管護人員現場測試澆灌設備,出水口未能出水。人民網記者 游天燚攝
隨林兵見狀叫來一名負責維修的工作人員,經過排查,懷疑集控房至機井的線路出現異常。該工作人員稱,其他出水口也都無水。
上黨區北呈鄉鄉長張建波解釋稱,1號集控房周邊的農田屬于煤礦采空區形成的塌陷區域,“可能是因為塌陷導致相關設備損壞不能出水。”對此,他表示,將立即展開排查。
多地高標準農田管護不當
農業農村部:加大力度推進專項整治工作
記者調研發現,類似情況在多地出現,部分已得到整改。
3月底,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音德爾鎮大嶺村村民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村里的2100多畝高標準農田內的澆灌機井損壞嚴重,機耕道不通,影響耕種。
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一條農資運輸道路被大水沖毀已久。與這一高標準農田項目配套的機井房也已大量損壞:鐵門銹蝕、電線被剪斷、潛水泵及管道缺失……
記者采訪后,當地有關部門表示將對上述問題進行整改。
6月5日,村民向記者發來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及田間道路的整修視頻:被大雨沖毀的道路已經被碎石填平,農田旁邊的排水溝里,水泥管道已經鋪設完成,有挖掘機正在進行蓋土作業。
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航埠鎮大力橋村,有群眾反映,近百畝耕地撂荒已三年。村民拍攝的照片中,這些耕地緊鄰村莊且連片;田里荒草叢生,有的野草長至1米多高;有的水渠已經損壞。
“他們反映情況后,區里立即組織人來調查、整改。”大力橋村一名退休村干部告訴記者,撂荒的農田曾在3年前被承包,因為承包方經營不善導致撂荒,相關水利設施也未得到有效維護。
6月23日,記者實地探訪涉事農田發現,原來撂荒的農田里已種植水稻。有村民稱,已找到新的承包方。
群眾反映的農田已種上水稻。人民網記者 游天燚攝
去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啟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工程“回頭看”專項行動,聚焦2019年以來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重點摸查田間水利設施工程質量、資金撥付使用、工程設施管護等方面的問題。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信息,自相關工作開展一年多以來,解決了一批高標準農田工程質量問題,及時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取得積極進展。與此同時,當前存量問題還未見底,增量問題還有發生;要加大力度推進專項整治工作,堅持“查、改、治”全覆蓋推進,持續開展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
(文中白小成、李正利、李華為化名)
原標題《人民直擊|重慶等地高標準農田設施成“擺設”》
來源:游天燚/人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