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7月12日,美國國務院確認一名美國公民在約旦河西岸死亡。幾乎同時,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被大規模抗議人群包圍。此前,白宮也承認美軍駐卡塔爾基地遭伊朗導彈襲擊。這些事件疊加,令本就復雜的中東局勢愈發緊張。
哈梅內伊(資料圖)
據《以色列時報》報道,死者是巴勒斯坦裔美國公民穆薩萊特,31歲。7月11日,他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附近,被一群以色列定居者毆打,送醫途中不幸離世。以色列軍方稱,事發時巴勒斯坦人向以色列車輛扔石頭,定居者隨后與巴勒斯坦人發生沖突。不過,穆薩萊特的家人堅稱,他當時只是在路邊行走,無端遭到定居者攻擊。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已得知此事,對美國公民在約旦河西岸去世深感悲痛,正與以色列當局合作了解情況。但目前美國政府未對事件處理給出明確表態。
近年來,巴以沖突不斷,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擴建定居點,引發巴以雙方多次沖突。美國長期以來偏袒以色列,對以色列定居點建設未采取有效約束措施,加劇了巴以矛盾。穆薩萊特的死亡,凸顯了巴以沖突的復雜性和美國中東政策的困境。
7月12日,數千名以色列民眾在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等城市舉行大規模抗議活動,要求政府停止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盡快促成停火并解救被扣押人質。部分抗議者前往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外示威,將大使館包圍。抗議者高舉“停止戰爭”“美國停止支持以色列殺戮”等標語,強烈要求美國政府發揮影響力,推動巴以實現和平。
此次抗議活動的導火索是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持續數月,造成大量平民傷亡,且被扣押人質仍未獲釋。以色列民眾對政府的軍事行動和人質解救不力感到不滿,同時認為美國持續向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間接支持了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導致沖突久拖不決。
以色列國內對政府的批評聲浪不斷升級,民眾認為內塔尼亞胡政府為了自身政治利益,不顧平民傷亡和人質安危,執意推進軍事行動。而美國作為以色列的盟友,其在巴以沖突中的立場和行動,成為以色列民眾宣泄憤怒的對象。
特朗普(資料圖)
6月23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向美軍駐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發射了一枚彈道導彈。美國國防部7月11日承認,該基地確實遭到伊朗導彈襲擊。事發初期,白宮和五角大樓試圖淡化事件影響,特朗普稱伊朗提前通知,基地幾乎未受損。但美聯社公布的衛星圖像顯示,基地內一處重要通信設施被摧毀。
伊朗方面表示,此次襲擊是對美國一系列針對伊朗行動的回應,包括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襲擊和對伊朗的制裁。伊朗強調,有能力對美國在中東的軍事目標實施打擊,警告美國停止對伊朗內政的干涉。
美伊之間長期存在矛盾,圍繞伊朗核問題,雙方多次發生軍事摩擦。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并重啟對伊朗制裁,伊朗則逐步突破伊核協議限制,雙方關系持續緊張。此次美軍基地被炸,進一步加劇了美伊之間的對抗態勢。
這一系列事件背后,反映出中東地區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美國長期以來在中東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偏袒以色列,導致巴以矛盾難以解決,引發地區國家和民眾的不滿。美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也加劇了美伊之間的敵對情緒。以色列在巴以沖突中的軍事行動,不僅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也引發國內民眾的抗議。內塔尼亞胡政府面臨巨大的政治壓力,其為了維護自身統治,在巴以沖突中采取強硬態度,但這也使得以色列陷入更深的戰爭泥潭。
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伊朗作為中東地區大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地區影響力,對美國的軍事威脅采取堅決反擊的態度。伊朗通過軍事行動向美國表明立場,同時也在地區事務中爭取更多話語權。
此次美公民被打死、美大使館被圍、美軍基地被炸等事件,將對中東地區局勢產生深遠影響。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可能進一步削弱,巴以沖突和平解決的難度加大,美伊關系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未來,中東地區局勢走向何方,國際社會正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