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此次漢光演習,吸引了不少眼球。尤其是在模擬對抗解放軍的戰術上,與以往有了顯著的不同。然而,專家的一番話,卻給島內潑了一盆冷水。
1.臺灣“漢光41號”演習,與往屆有明顯不同
據臺媒的報道,今年的“漢光41號演習”在參與人數上創下了新高,光預備役人員就多達22000名,比往年的規模要大多了。而且,這次的演習時間也從往年的五天四夜拉長到了十天九夜。
最關鍵的是,他們撕下了"灘頭決勝"的遮羞布,開始演練城市巷戰,在臺北街頭架設反坦克導彈,在高雄街巷布置狙擊點。
(臺灣開啟年度漢光演習)
為什么“臺獨”武裝會增加這些巷戰元素呢?是為了應對解放軍可能的登陸攻勢。過去的演習中,臺灣普遍把重點放在灘頭防御上,企圖在解放軍尚未完全登陸時予以攔截。但一旦解放軍突破了灘頭防線,臺灣便只能寄希望于美軍馳援。
而在今年的演習中,臺灣特意安排了一種新的戰斗場景: “島上持久防御”。這個策略的核心就是在巷戰環境中阻擊解放軍。
而巷戰課目的引入某種程度上是受到了美國軍事思想的影響。美國非常清楚,“臺獨”武裝很難阻擋解放軍的攻勢,他們的作用只能是拖延時間、增加解放軍損失,為自己的干涉行動創造空間。美國很多軍事專家和退役將領甚至建議,要將臺北、高雄等地變成一個個陷阱,讓解放軍付出沉重代價。
但這些想法真能站得住腳嗎?
(臺灣演練和解放軍打巷戰)
2.打巷戰,解放軍有的是手段
“臺獨”武裝認為,借助美制武器就能在巷戰中與解放軍一較高下,這種思維未免過于樂觀。
毒刺、標槍等美制武器,確實在某些局部戰場中表現出色,但這些武器在面對擁有信息化戰力和先進裝備的解放軍時,能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
近年來,解放軍在無人戰術裝備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從無人機到機器狗,各種尖端科技設備逐漸融入基層部隊的戰術中。這些變化給予了解放軍在戰場上無可比擬的技戰術優勢,能夠以極少的人員代價達到戰略目標。而臺灣依靠傳統步兵和輕武器的巷戰策略,對上解放軍結果可想而知。
看完臺灣策劃的巷戰訓練和購買的美制裝備,專家直言結果將是“不戰而降”。這四個字足以點明負隅頑抗的“臺獨”分子最終的結局。國臺辦發言人更是直言,這種演習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花架子”。
(解放軍有機器狗大軍打巷戰)
解放軍近年來的實戰化演練,早已超出傳統登陸戰的范疇。電子戰、網絡戰、心理戰、封鎖戰……任何一項單獨拿出來,都足以讓臺灣癱瘓。臺當局的"漢光演習",不過是在給自己壯膽,對實際戰局毫無影響。
3.解決臺灣問題,大陸有更好的手段
更何況,武力解決臺灣問題只是下下策,大陸手里有更多選擇。即使臺海局勢急轉直下,導致大陸必須啟動非和平手段解決問題,以現有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優勢,也不需要真的“硬碰硬”。
大陸完全可以采取“圍而不打”的辦法,封鎖和孤立臺灣,從而迫使臺當局回到談判桌前。這不僅可以避免大規模的流血沖突,也更有助于實現國家統一的最終目標。
更何況,美國嘴上喊著"協防臺灣",實際行動卻暴露了真實意圖——他們根本不打算為臺灣流血。看看美國在烏克蘭的做法就知道了:提供武器,但不派兵;喊口號支持,但絕不直接介入。臺灣對美國而言,只是一枚用來消耗中國的棋子,而非真正的盟友。
(現在的美軍并不敢輕易插手臺海局勢)
五角大樓的兵棋推演早已表明,美軍在臺海沖突中獲勝的概率微乎其微。蘭德公司的報告直言:"一旦解放軍發動全面攻臺,美軍在72小時內馳援的可能性為零。臺當局卻還在幻想"撐到美軍來援",簡直是自欺欺人。
臺灣的演習調整,就像一只螞蟻在琢磨怎么絆倒大象——精神可嘉,但毫無意義。兩岸統一的進程,不會因為臺當局的幾場表演而改變。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任何試圖阻擋的力量,最終只會被碾得粉碎。臺灣的最終歸宿只有一個——回歸祖國。而臺當局現在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讓這個結局來得更快一些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