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一支人民的隊伍,向來以公平正義作為立身之本。
腐敗、特權乃至于任何輕微的差別對待,這些舊軍隊的惡習全部被視為文化糟粕。
黨的隊伍容不下任何落后和腐敗,這也正是解放軍深受中國人民尊敬和愛戴的理由。
然而,1975年的部隊改革工作中,一則不起眼的人員調令,卻在解放軍的王牌部隊中引起了廣泛議論。
原屬東北野戰軍的一位副團長,竟然在改組后“直升六級”,成了新組整編的54軍的副軍長!而此人還是一位只有一條手臂的殘疾人!
1975年并無戰事,同樣沒有大規模的搶險救災等行動。
這位副團長為何能得到這樣的“高升”?一時間知情者議論紛紛。此人是誰、他的調任和升遷,背后又隱藏著什么樣的往事呢?
英雄舊事
這位直升六級的軍官,名叫王英州。
論起資歷來,這位王同志還算不上“老革命”。
他1939年生于河南葉縣,小時候沒什么見識和膽量,也沒有讀過什么書。
他自小就對解放了家鄉,讓人民吃飽穿暖,站起來做人的解放軍無比崇拜,因而剛滿十八歲,就在鄉里報名參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王英州入伍后,被分配到了解放軍陸軍第54軍。
這支部隊主要負責在朝鮮駐防,當時抗美援朝戰爭的消息人盡皆知,年輕的王英州自然也有些興奮。
剛剛當上解放軍,就能在戰場上為祖國拋灑熱血,這不正是他期待的嗎?
然而,等他隨部隊抵達朝鮮時,抗美援朝戰爭已經結束。
滿懷熱血的他只在朝鮮呆了兩年,新發的步槍剛捂熱乎,就在中央的調令下,跟隨大部隊返回了中國。
沒能參加戰斗,并沒有讓王英州意志消沉。尚在朝鮮時,他就積極參加訓練和演習,苦練各項軍事技能。
身為解放軍戰士,他深知,如今百廢待興,艱難崛起的祖國,有許多地方需要他。
憑借過人的堅韌,出色的軍事技能和良好的身體素質,20歲這年,剛回國不久的王英州便被調到了偵察部隊,隨大軍進藏平亂。
當時的西藏,不少妄圖分裂國家的地方武裝興風作浪。
他們懷揣野心,又有外國分裂勢力提供的精良武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藏區氣候條件惡劣,部隊補給困難,而王英州作為偵察兵,在不熟悉地形,又缺乏足夠群眾基礎的藏區,自然比一般部隊更要危險。
然而,王英州沒有被艱險擊倒。他在戰斗中發揮了堅韌不拔的精神,多次深入險境,出色完成了偵察任務。
在藏區中部的戰斗中,他還和同連隊的戰友一起,以近十倍的人數差距,阻擊了一支分裂勢力的武裝,等到了大部隊的支援,將敵人全數殲滅。
經此一役,王英州被升為偵察連的排長。
他并沒有安于眼下的榮譽,而是再接再厲,跟隨54軍參與了對印自衛反擊戰。
戰斗期間,他屢立戰功,等戰事結束,他已經成為了連長,還多次獲得特別嘉獎。
可以說,王英州同志是一位意志堅定,能力出眾的革命戰士。其力量、勇氣和意志都經受住了最嚴苛的考驗。
此時,他還只是一位連長。
英雄落難
1964年,王英州同志作為54軍一連的連長,參與了著名的全國軍事大比武。
此時,對印自衛反擊戰和國內平定分裂勢力的戰斗,都已結束許久,我軍已然多年沒有經歷過實戰的淬煉。
為了不讓部隊承平日久,戰斗力下滑,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了“全國大比武”活動。
這場活動旨在將全國各地的軍事力量組織起來,從實戰出發,以演習、競賽的方式,較量各種軍事技能。
因此,“大比武”活動受到了解放軍各個部隊的廣泛重視。
向來對軍事技能毫不馬虎的王英州,當然也摩拳擦掌,準備在此大展身手。
在當年3月、6月、9月的三個季度考核中,王英州帶領的一連位居榜首。隨后,他率隊參加了嚴酷的實戰對抗。
全國大比武的實戰對抗要求士兵在步槍類項目中使用實彈,以達到考驗士兵心理素質的要求。
王英州對此等閑視之,他對自己的軍事技能和實力有絕對的自信。
實戰對抗當中,有一個項目是兩位軍官分別帶領部隊,一攻一守,模擬一場碉堡攻防戰。
王英州鎮定地指揮部隊,通過分組包抄的方式將炸藥包送到了碉堡的死角。
碉堡中的“敵人”(扮演防守方的部隊)迅速撤離,遞送炸藥包的戰士也按照預定計劃,點燃了引線。
意外就在此時發生了。
王英州的部隊中,一名名叫左玉林的機槍手,不知是應激反應還是立功心切,竟然在戰友點燃炸藥包引線之后,縱身跳進碉堡,端起機槍,準備向撤退的“敵軍”掃射。
實戰對抗中的槍械采用的是仿真槍,只會打出起標記作用的彩色顏料,被顏料濺到的戰士會被認定“中彈”。
可炸藥包卻是貨真價實,左玉林這時進了碉堡,無疑會釀成慘劇。
熄滅炸藥包已然來不及了,所有戰士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王英州急忙大聲命令左玉林撤離,但對抗現場的各種爆破聲和模擬的槍聲,輕易壓過了王英州的聲音。
千鈞一發之際,王英州躍出掩體,抓起了引線即將燃盡的炸藥包,準備丟出去。
然而他晚了幾秒,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王英州不算高大的身軀被整個炸飛了出去,半邊身子都變得血肉模糊。
左玉林和其他戰友都驚呆了,回過神來才想起去叫衛生員。
失去意識的王英州被送去軍區總醫院,經過緊張地搶救,雖然保住了性命,卻永遠失去了右臂。
王英州失去了右手,成了殘疾人。他并沒有怪罪左玉林,也沒有陷入絕望,自怨自艾。
可他心中還是壓著沉甸甸的擔憂:按照解放軍的慣例,身體殘疾的軍人,很有可能被部隊要求復員。
難道他要就此告別軍營,離開他奉獻半生的解放軍了嗎?
英雄復歸
為了不因傷退役,王英州冥思苦想,總算有了辦法。他痊愈出院之后,立即向組織上申請了加量訓練。
人失去一條手臂,身體便很難再掌握平衡,嚴重得連走路都要重新學。
戰友們都不看好王英州,認為他只是不愿面對現實,徒勞掙扎。
然而王英州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重新回到了訓練場上跑步的隊伍中。
沒有右手,他就用腳,用牙齒完成那些需要雙手的動作。打行李,穿軍裝,吃飯,都不在話下。
以牙齒代替右手,背后是大量難以逾越的困難,和無盡的血汗。
為了學會用牙齒協助據槍和背槍,王英州長時間用牙緊咬住槍帶,以至于牙齦和齒根都嚴重變形。
為了掌握用牙齒幫助射擊,王英州的牙一次次承受著巨大的后坐力,他的不少牙齒都變形、崩斷了。
這種堅韌的意志力,甚至震動了軍區的領導。
當他在54軍的上級面前完整地展示了整理著裝,打包行李,以及完整的裝彈、射擊等戰術動作之后,上級終于松了口,破例讓他留了下來。
那之后,王英州將精力放在了訓練新兵上。在他的精神鼓舞和帶頭沖鋒之下,54軍的下屬部隊多次在大比武等活動中拔得頭籌。
戰士們對這位獨臂的同志敬愛有加,在這般優異的表現下,他很快連續升任。
1974年,他已經成為了54軍的主力團副團長。
1975年,正值解放軍軍隊改革,編制數量多了,但原有的干部卻填不滿這么多空缺。
改組的54軍同樣如此。此時,時年不到40歲的王英州引起了組織上的注意。
當時,新整編的54軍副軍長一職仍有空缺,根據多方考慮,組織上在兩個人選當中徘徊不定。
其中一位是一名資歷較老的師級干部,另一位就是王英州。
王英州的功績和精神無疑更勝一籌,但他當時僅有36歲,又是殘疾人,而且當時還只是副團長。
讓這樣一位同志擔任副軍長,總歸會有些質疑的聲音。
舉棋不定之下,還是王震將軍首先站出來,對任用王英州一事表示支持。
后來,事情傳到了鄧小平同志的耳朵里,他當即表態:“我20多歲就當了大官,我能行,他為什么不行?”
在這樣的支持和信任下,才有了這次前無古人,后也鮮少有來者的“直升六級”,王英州同志成為了新編54軍的副軍長。
王英州同志在部隊里又待了許多年,之后又參加了對印自衛反擊戰,于1999年光榮退休。
此時,他已經是一位少將了。以不到五十歲的年齡就擔任少將,在共和國軍史上也是極為難得的。
不過,我們看得到,王英州同志直升六級也好,榮膺少將也罷,靠的從來不是所謂的幸運,亦不是受到了優待垂青。
他的榮譽都是用流血流汗的犧牲換來的,這也是黨的人民軍隊自建立以來,亙古不變的信條。
屏幕前的你,若是也有這般的意志、信仰和決心,想必也能取得同樣的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