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雨后,積石山頂的雪像一層薄紗,輕輕覆蓋在群山之上,靜謐而壯美。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帶,百公里內,海拔陡降陡增,形成了多樣的氣候變化。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加上疏松肥沃的沙質土壤,尤其適合植物生長。
相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和親,從炳靈寺風林關渡黃河進入雪域高原,當地山民全力相助,文成公主則贈予了牡丹與花椒的種子。而在炳靈寺的考古發掘中,野生花椒的發現也尤為引人注目。
至今,臨夏花椒仍生長在海拔1800米至2200米的劉家峽庫區沿岸。這里光照充足、早晚溫差大,周圍沒有大型工礦企業和環境污染。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此地花椒粒大、色艷、肉厚、味麻、醇香的上佳品質。2004年,臨夏境內的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積石山縣”)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
近年來,積石山縣重點打造花椒產業,力爭把小花椒做成大產業。如今,全縣滿山遍野、各溝各岔都是花椒。截至2023年,全縣累計栽植花椒樹30萬畝,年產花椒約450萬公斤,產值達2.7億元。花椒已成為積石山的一張亮麗名片。
脫貧攻堅:從土房搬進了新樓
2025年3月,該縣的建平花椒種植購銷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剛被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評為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的小院里,牡丹正開得姹紫嫣紅。
對面,就是一片500畝的示范基地。其中一個黝黑而壯實的身影是合作社的理事長李建東。這兩天他正忙著嫁接新引進的新品種花椒。
李建東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里就有老人在房前屋后、零星種植花椒。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政府出臺了政策,臨夏花椒開始整山整溝整流域規模化栽植。他家算是當時第一撥種花椒的人。“老人種的花椒樹能收100斤,賣個一千多元,也挺不錯的(收入)。”
眼看花椒的經濟價值比小麥高不少,2002年高中畢業后,李建東想嘗試將自家地里所有種的糧食都換成花椒,遭到了老人的反對。“他們覺得風險太大,我就軟磨硬泡,一是說賣花椒能掙現金,二是表明要種得不好還能補種小麥。”憑著年輕的一股沖勁,李家的地里,就這么全都栽下了手指般粗細的花椒新苗。
一棵花椒,3年發果,4到6年開始收成,7到15年進入盛果期。2005年,李建東已經能摘到七八百斤花椒,收入變得很可觀,“至少能掙一萬五六。而且都是新樹豐產,質量特別好,顆粒飽滿、顏色鮮紅,客商都比較喜歡我們的花椒,價格賣得也好。”
那幾年,二十出頭的他騎著摩托走街串巷,從農戶手里收來花椒再尋客商,幫著大伙賣。“剛開始找附近的,臨夏市送完就往天水市去尋摸渠道和代辦,那邊有四川、重慶、河南的客商。”在其帶動下,一部分農戶都靠花椒掙到了錢。如此一來,周邊村民的熱情高漲起來,花椒種植面積和產量大大增加。到2010年,不知不覺銀川鎮已經發展出十幾個收花椒的小販,無形中推動了積石山縣的花椒產業發展。
2012年前后,花椒產量上去了但銷售渠道沒跟上,又碰上花椒跌價,27歲的李建東賠了錢。“十幾家小販就商量,既然各自手上都有七八千斤貨,不如擰成一股繩抱團發展,人多辦法多,也方便客商選擇”,他回憶。
于是,2013年,合作社成立,初步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體系,不僅解決了客商走村串戶收購花椒成本高的難題,又打消了椒農賣不上好價格的擔憂。2015年底,積石山縣的花椒年產量約為630萬公斤,實現產值1.9億元。“那會兒正好是脫貧攻堅階段,因為花椒,我們國家級貧困縣的村子徹底改頭換面了”,李建東說,“那兩年花椒價格高,每戶基本有七八萬到十幾萬的收入,大家一起從破舊的土坯房搬進了新樓房。”
2020年為發展花椒產業,政府投資320萬元修建積石山花椒加工廠,委托合作社運營和管理,同時配備原料存儲車間、生產加工車間、成品存放車間、電商直播間等,當年銷售花椒達160萬斤。李建東一邊通過科技化手段提升花椒的品質和產量,一邊在采摘和銷售環節上積極拓展,為當地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2021年,他被評為“年度全州林草工作土專家”,也光榮當選“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椒農的日子有了更多盼頭。
系列舉措助力災后產業恢復與發展
可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席卷而來。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
地震中,李建東家土木結構的老宅裂了,然而讓他更揪心的損失在地里,“全縣花椒產業遭受了巨大損失。我們的花椒將近30%毛根震斷了,成了死樹。”
2024年開春,合作社第一時間制定了搶救措施——補種修剪、復樁施肥、防蟲防寒。
自救之外,八方支援也及時不斷。
為助力受災地區特別是已脫貧縣恢復產業重建,恢復農戶發展信心,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鄉基會”)聚焦地震重災縣,第一時間開展善品公社產業恢復與發展項目。而長期關注災害援助的合作伙伴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也迅速響應,捐贈產業幫扶資金,助力受災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此前,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也曾多次在日喀則地震、瀘定地震、京津冀水災等災害后愛心支援當地產業恢復。
近日,鄉基會積石山縣災后產業項目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介紹,該項目聚焦花椒的全產業鏈條,通過農民合作社組織培育、生產技能提升、設施設備援助和市場渠道連接等舉措,幫助積石山縣的花椒產業更好地恢復重建與發展。
災情發生后,如何組織種植戶更好恢復農業生產,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對此,項目的第一舉措是,強化合作經營理念培訓,規范合作社經營管理制度,健全聯動帶農機制,注重內生發展動力。
由此,去年9月到11月,為提升合作社規范性,舉行了社員大會,完成合作社聯農帶農機制梳理,完善內部運營管理制度,選舉合作社經營管理團隊,制定年度工作計劃。
項目也向生活困難的花椒種植戶發放面粉、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向花椒種植戶發放花椒專用肥,支持花椒產業冬管施肥,減輕了受災農戶的春種負擔。
而在提升合作社產銷加工能力方面,則開展了花椒供應鏈升級改造,優化車間功能布局、完善花椒電商包裝生產線、建設首個花椒直播間。
同時,合作社花椒廠房里都貼著顯眼的生產操作流程規范的標志牌。“這也是鄉基會工作人員和我們一起梳理制定的,從細節上做規范,不斷提高合作社精細化管理水平”,該項目工作人員說。
舉措之二,則是通過引入科技裝備與技能培訓來推動花椒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
去年5月,項目的支持下,合作社制定了花椒種植技術操作標準,并在花椒春季管理的關鍵農事節點,組織銀川鄉銀川村椒農開展了現場種植教學培訓。同時合作社也組建了一支4人的技術服務隊,開展農事服務。去年12月和今年3月,合作社先后兩次組織農戶開展花椒種植、修剪、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等培訓會,不斷引導花椒種植戶從經驗操作到科學管理的轉變。
“這樣的農技培訓,合作社每年至少會組織四期,請縣、州、省級的專家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統一管理標準,這樣才能保證花椒品質”,李世茂是合作社的一名技術骨干,“大家的積極性很高,效果也很明顯。2024年,按照合作社統一標準規范管理花椒的農戶,產量提升了30%左右,不過部分農戶的觀念轉變還是不易,需要持續引導。”
胡飛須是合作社的示范社員,也是一名椒農。花椒產業可分為種植培育、移苗、修剪、驅蟲、施肥、采摘、鮮花椒收購、保鮮、晾曬烘干、篩選、包裝、銷售等步驟。這段時間他正打算給花椒樹修剪拉枝。那是他從項目培訓中新學來的高產栽培技術。
6月花季后花椒開始掛果,這時需要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養分,才能使果子長得又肥又大。“以前老把式一般都按自己的經驗種,現在經過培訓,會有意識地降低密度”,胡飛須說,“以前不管的話,樹長得太高,光照不均,往往樹頂花椒紅了,樹底還是綠的。現在學會了對3到5年樹齡的小樹進行拉枝,也就是用繩子帶著樹枝往下壓,一來增加光合作用面積,二來方便采摘。到了七八月還會掐尖,促進樹往粗里長,往側邊長,少抽條,多發結果枝。這樣不僅單株產量相當于原來的五株,收獲的花椒還紅得勻稱,品質和產量雙加倍,高品質花椒每斤至少能多掙七八塊呢。”
另外,花椒開花期間往往很容易出現嚴重的蚜蟲危害,如果不防治就會造成大面積的減產。胡飛須現在和大伙一樣給花椒樹掛上了黃色的粘蟲板。減少了農藥的使用,讓花椒的品質更有保障。
當然,先進科技裝備的應用,對于花椒產業的提升可謂事半功倍。
冬季的積石山氣溫可達零下十七八攝氏度,不過花椒樹不怕凍,倒是最怕倒春寒,當地稱作“四月八的刀”。“一般清明前后如果降溫,早春的芽子剛發出來,一小時內能全部凍傷,很容易減產,甚至整年收入就泡湯了。”李世茂說,以前為防倒春寒,合作社會組織椒農用廢機油燃燒樹葉和木粉產生濃煙來驅霜。而3月,項目捐贈支持了一臺新型防霜機,可常年保護10-15畝地,“今年就用上了,增溫效果很好,有效減輕了霜凍對花芽的傷害。”
除此之外,在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合作社去年還陸續購置了花椒切把機、農機設備輪式拖拉機、深松整地聯合作業機、液壓翻轉犁、施肥鋪膜機、耕地機、微耕機以及花椒整形機。其中,花椒切把機可去柄,日處理能力在1.5萬斤,大大提升了花椒篩選加工的效率和質量,解決了“有訂單,發不出貨”的難題。
目前,合作社已建立起集花椒風選、磁選、色選、形選為一體的不落地流水型生產線。李建東表示,之前加工設備比較老化,花椒分揀包裝品質參差不齊,在市場上不太有競爭力。更新設備后,合作社出產的花椒產量增加了約40%,而且精深加工之下,產品類型豐富、品質更好,還多了真空包裝,延長保質期,能發往沿海和高溫地區,拓寬了銷售市場。“這對合作社收益幫助非常大。”
獲益的不只是合作社。
合作社目前有示范社員有23人,主要負責花椒訂單基地的種植和管理。而在春耕和秋收的時節,花椒的修剪、拉枝、防蟲、施肥、采摘、晾曬、分揀、包裝都需要額外的幫手。比如豐收時需要在一個多月里完成采摘工作,過早或過遲采摘會影響花椒的成色及麻度,一般采摘后48小時內進行一次性曬干或烘干,以免影響花椒的成品質量。
“合作社里,每天來靈活務工的大概有百八十人,高峰能到180人。加起來前后有小半年,有活了就干。”李世茂說,村子很多不出去打工的人都可以來幫忙。一天一百多元收入,至少生活沒問題。“大部分是留守的婦女及老人,在廠里上班既能顧家又能掙錢,特別珍惜。”
胡李村的王麗桂就是受益的典型代表。公婆年邁,孩子年幼,丈夫在縣里干工程,家里多靠她照料。在合作社工作四五年,午休時段正好能回家做飯,一點也沒耽誤接送孩子和料理家務。
鄉基會工作人員表示,帶動當地農戶的就業與收入也是災后產業恢復項目的一大重點。讓農戶們除了靠種植花椒獲得收入,還能從當地花椒產業的發展中增加穩定的務工收入。據合作社統計,2024年,本村就業務工人員年收入平均約1.5萬元。
而設備的更新減少了許多原本人為的工序。例如,新添的運輸工具叉車大大提高了物流水平,節省了人工搬運成本;花椒色選機則可根據花椒顏色和形狀信息,通過高靈敏度線性傳感器進行二次甄別分選,剔除雜質,日處理能力達1萬斤。
“原來機器上需要過三四遍,加上我們趴下腰手工篩選才能挑干凈雜質,現在一次性流水線,人工再篩一遍,精品花椒就能直接裝袋。”王麗桂笑著說,搬運打包也是,原先女性用巧勁才能搬動100斤一袋的大包裝,有了叉車,體力活也省不少,“干起活來輕松多了,效率和收入卻能翻倍,比以前好太多了。”
第三大舉措,落在了市場渠道的拓展及品牌的培育上。
花椒渾身都是寶,嫩芽可以做菜,葉子可以泡腳,樹干還被做成枕頭腰靠驅寒祛濕,通溫筋絡。在合作社的直播間,花椒電商產品的種類繁多,刺椒、棉椒包裝都不一樣。
去年9月,合作社拍攝了一組花椒采摘宣傳素材;3月,又迭代了品牌包裝設計及制作。“以前,合作社宣傳力度不夠,包裝也有點土氣,請專業團隊重新設計后包裝更時尚,也更符合市場的需求。”除此之外,李世茂表示,走出去多參加展銷會和推介會也是拓寬銷售渠道、打響品牌知名度的有效途徑。
花有再開日,金秋椒香飄四方
一年多來,這一系列震后產業恢復與發展項目也得到了銀川鎮、積石山農業農村局的高度肯定。積石山縣農業農村局農經中心主任何文旭表示,該項目不僅提升了合作社內生動力、管理水平和花椒的產量及品質、采后商品化處理能力,也促進了當地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目前,全縣牛羊、花椒產業已進入有序發展階段。
身為積石山縣花椒產業發展協會會長、合作社理事長,李建東感慨道,“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和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的及時援助真是雪中送炭,不但提供了發展理念,還提供了技術和資金,在困難時期大大緩解了災后重建壓力,使得合作社能在短時間內恢復生產,生產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整體收入增長了兩三成。”
6月,花椒枝頭掛上了小青果。村口的老樹系著祈福的紅絲帶,椒農盼著風調雨順。
有好消息傳來——今年花椒的收購價正在攀升。對此,李建東也抱有信心。“一是全國花椒種植面積短期不會再增加,二是各地花椒樹步入老齡化,而我們已經提前完成更新,就市場來說,其實缺的是高品質的好貨,咱們花椒競爭力提高后不愁賣。”
合作社的廠房里,兩棵去年8月新嫁接的花椒由他親手打理。這輩子與花椒結緣,42歲的李建東對花椒的感情愈發深厚,地里哪處看著不好,就想修剪一下。“每天扎在花椒堆,渾身都是花椒味,一上車人家就知道你是做花椒的。”他依然醉心于鉆研種植品質,“我現在最重要的事,還是實實在在從源頭優化,改良出顆粒更大、顏色更鮮的花椒,再通過先進設備更精細化加工。只有把高品質的花椒拿出去才有可能收獲最好的效益。”
2024年,臨夏州出臺《關于推動花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探索開發花椒系列產品,推進花椒全產業鏈發展,并邀請國內花椒客商來臨洽談交流,與一線大型調味品、餐飲等企業搭建合作平臺,全面拓寬銷售渠道,努力讓臨夏花椒走向全國。
何文旭表示,下一步,積石山縣也將積極發揮花椒協會職能作用,鼓勵以建平合作社為代表的多家花椒營銷機構加快發展。特別是投資1.8億元的積石山縣振興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項目建成后,年加工花椒1500噸,帶動1.74萬戶群眾種植花椒,將建成集花椒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發展體系,基本能夠實現電商銷售、批量銷售、品牌銷售,標志著積石山縣花椒產業即將迎來新的春天。
在臨夏,山土上傲然挺立的牡丹與花椒是與風沙、黃土、高原烈日共生的生命。再過不久的金秋,黃河兩岸又將迎來火紅一片。年復一年,正如大地蓬勃之力,春華秋實,終究如約而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