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辛亥黨人以摧枯拉朽之勢擊垮了267年歷史的滿清帝國。此前數年內,革命黨人曾發起過多次更大規模、更加慘烈的起義,都未能撼動清廷一分一毫,此時的形勢為何急轉?歷史學家袁偉時先生對此做了一番精彩的自問自答。歡迎閱后留言,酷哥香茗以候。
辛亥百年,初夏時節,獨坐書房,心潮翻騰,為什么一個歷時267年的大帝國那么經不起風浪?自問自答,無遮無攔,只求自己信服。錄下要點,公諸同好。
不是黃花崗起義
催生了武昌起義
問:黃花崗烈士的壯舉以后,前仆后繼,終于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帝制,不愧為歷史大轉折。
袁:勝利者為自己的統治制造合法性,喜歡夸大自己的功績。國民黨及其追隨者書寫的歷史,水分太多。黃花崗烈士的精神當然值得敬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但從歷史進程看,辛亥革命、黃花崗起義,作用都被夸大了。
辛亥革命是多種因素匯合的產物。1911年11月15日的《東方雜志》發表了該刊主編杜亞泉的《革命戰爭記》,對剛剛發生的革命,分析比較全面:“當時下有鼓吹革命之黨人,上復有制造革命之官吏;立憲其名,專制其實;商路則收歸國有;外債則任意大借;代表則遞解回籍;內閣則專任親貴。凡可以離民之心,解民之體者,行之惟恐不力!又值各省水災,饑民遍地;天時人事,相逼而來。宜乎廣州之變方起于前,川省之事又繼于后。殆武漢事發,各省響應,革命軍之旗幟遂翹然高舉于禹域之內矣!”
至于黃花崗之役,是同盟會的孤注一擲,就后果來看,對清政府和社會的震動都不大。兩廣總督張鳴岐接連洋洋得意向朝廷報告:“此股亂匪殲滅殆盡,城內外商民始終均未受擾,地方一律安謐”;“粵垣亂黨一律肅清,人心大定,佛山、順德股匪均已擊散。”
因此,不宜簡單地說黃花崗起義催生了武昌起義。大清王朝坍塌另有原由。
問:不是革命推翻了大清帝國,難道他們是自殺嗎?
袁:沒有武昌起義,這個腐朽王朝不會倒下。武昌起義最初的規模,遠遠比不上黃花崗之役,更與倪映典領導新軍激戰一天的壯烈無法比擬。但這兩次起義被清政府輕而易舉鎮壓,而武昌起義一聲槍響,卻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原因在于半年之中,清政府的倒行逆施。
清政府的倒行逆施
問:你所謂倒行逆施指的是什么?
袁:頭一條是拖延政體改革。清末新政推動著經濟和社會向前,業績輝煌,但社會危機也日益顯現。廢除科舉加上留學潮,培育了知識譜系與自我定位嶄新的知識階層;獲得經濟自由而壯大的工商階層也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公民權利意識。他們對內難以忍受無所不在的腐敗折磨,難以忍受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蠻橫專制和民族不平等,對外深感列強侵凌而又受制于文明差距和力量對比而回天乏力。條條憤慨匯聚為一個壓制不住的要求:政體改革!
對統治者說來,這是贖罪的機會,也是自保的機會。越來越少人相信,開疆拓土的辛勞可以換得萬世江山。統治的合法性已經喪失殆盡,趕緊彌補社會大裂縫,避免在大風暴中徹底埋葬自己,是最清醒的選擇。
此時,士紳和知識階層的主流,深知急劇變革的負面效果,希望建立君主立憲體制,實現和平轉型,此為立憲派。但年青一代知識階層中,失去耐心的越來越多,支持武裝革命的力量日益壯大。與此同時,統治階層內部也在分化,要不要和何時實行限政,眾說紛紜。
改革和革命的賽跑開始了。這是決定中國歷史的賽跑。
問:難道執政當局連這么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嗎?
袁:他們似懂非懂,不能說完全不懂。1906年9月1日,朝廷下詔宣布“預備仿行限政”,拉開了改革的序幕。可是,改革要過三道關。
- 第一道是認識關
1907年至1908年,民間和官僚請開國會的呼聲已互相呼應。他們的意見在報刊廣為傳播,也一再上達朝廷。進入1909年,請開國會運動更進入高潮,并與群眾性的游行示威相結合。
立憲派辦的報紙
立憲派要求結束專制,以一年為期召開國會。1909年10月13日,張謇(江蘇諮議局議長)同蘇撫瑞澂及立憲派骨干仔細磋商,確定由瑞澂聯合各省督撫要求迅速組成責任內閣,由張謇出面聯合各省諮議局要求召開國會。
這些精英敏銳地看到,此乃事關國家興亡的大事:“國家不可以孤立,政治不可以獨裁。孤立者國必亡,獨裁者民必亂。非人民參預政權,則國本不立,無以靖內訌而孚眾望,此近世以來代議制度所以競行于各國也。”
他們駁斥“或謂國民程度之未合,或謂地方情形之不同”等謬論:“蓋常人之情,莫不惡亂而思治,惟有所求而不得,則亂心生矣。”“如以議院通達下情,則民氣畢伸,宵小自難鼓煽。”
他們還尖銳地指出:“議者又謂人民程度尚有未及,此則最普通之說而尤為謬誤者也。無論何國其初開國會時,人民之程度皆非即如今日之優。故以我國今日之人民程度比較歐美,彼以有國會之故,訓練已熟,經驗已久,兩者相形,自不免有高下之殊,然比于其國會開設之初,則固未見其遠遜。
1905年開始,清政府多次派宗室和大臣出國考察限政。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支持限政,有些報告分析深刻,提出的措施得當,至今讀來仍令人拍案稱奇!
清末立憲考察團
他們提出了限政入門三條路徑:“一曰宣示宗旨。使全國臣民奉公治事,一以憲法意義為宗,不得稍有違悖;二曰布地方自治之制。鄉官恒數十人,必以鄉邑會議公舉,庶官任其責,議會董其成,有休戚相關之情,無桿格不入之苦,是以事無不舉,民安其業;三曰定集會、言論出版之律。集會、言論、出版三者,諸國所許民間之自由,而民間亦以得自由為幸福。”簡明扼要,切實可行。
不過,這些都沒有說服“圣上”。1908年8月27日,預備立憲進行三個年頭后,清政府頒布《憲法大綱》,所謂限政不過是皇室繼續統攬一切,而希冀得到一些新的統治工具而已:“謹按君主立憲政體,君主有統治國家之大權,凡立法、行政、司法,皆皆歸總攬,而以議院協贊立法,以政府輔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
大權獨攬,不愿跟上時代、確立主權在民的觀念,這是他們進退失據的總根源。
- 第二關,看行動
1909年10月14日,全國21個省的諮議局成立,同時開議,盡管仍是咨詢性機構,但它是選舉產生,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的重要開端。翌年9月23日,欽選、民選議員各98人的全國性的資政院正式成立。民選議員是各省諮議局議員互選產生的。這些都是開天辟地的大事。省以下要成立議事會。這方面也有不少進展。
- 第三關,關鍵時刻的行動
漸進改革當然重要。但積累到一定程度,關鍵時刻要敢于飛躍。這個時光的決策往往決定政權的生死存亡。政體改革聚焦在兩個主要環節上:
1.官制改革,組建與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相適應的政府機構,取代原有的腐朽官僚機構。2.從中央到社會基層建立議會體系和獨立的司法系統。
官制改革從1906年開始,就討論得很熱鬧,大家翹首以望。黃花崗起義被輕而易舉鎮壓,大大增強了統治者的信心,1911年5月8日先后頒發幾道圣旨,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內閣協理大臣和各部大臣,組成所謂責任內閣,13人中漢族4人、蒙古族1人、滿族8人,其中皇族占5位。輿論稱之為皇族內閣。
按清制,各部設滿漢尚書各一員。1906年11月6日宣布實行新官制,11個部的尚書,漢族4人,蒙古1人,滿族6人,滿漢比例為六比四。而責任內閣中,滿漢比例變為八比四,不進反退!
對于這樣的倒行逆施,社會精英竭力設法挽救,但兩次上書均被斥為越權。各界的期望落空了,特別是主張和平改革的立憲派絕望了,迫使他們走上與革命力量攜手共進的道路。中國從此多事矣!
問:難怪武昌起義與黃花崗之役不同,一下子就全國響應,各省紛紛宣布獨立。
袁:社會精英早被激怒。知識階層和士紳企盼改革,集中表現在1910年年初開始的整整一年的請開國會運動,連續進行了四次。1月16日第一次請愿;6月16日第二次請愿,不同團體分別遞交了十份請愿書,簽名人數高達三十萬。
1910年請愿的咨議局成員,一年后以沈縵云為代表,幾乎都倒向了革命派
10月7日至9日,第三次請愿進入高潮,一些青年學生甚至割下自己的肉、切下自己的手指為代表送行。云貴總督李經羲、湖廣總督瑞澂聯合致電各省督撫征求意見,并由15位督撫、將軍聯名上奏,請立即組織內閣,1911年開設國會。10月3日正式開會的資政院,也上奏請速開國會。在朝野巨大壓力下,清廷11月4日下詔宣布著手組織內閣、編訂憲法,提前于1913年開設議院。在清政府看來,這似乎是很大的恩典了,與立憲派的要求只差兩年。但這個短短的時間差,卻要了大清帝國的命。
與此同時,清政府下令不準繼續請愿,禁止報刊刊登有關消息,禁止發表評論。這并沒嚇到各地群眾。1910年12月4日至1911年1月中旬,以東北和直隸為中心興起第四次請愿運動,四川、江西、湖北等地紛紛響應。沖在前面的是奉天的學生,12月4日,5000余學生手執“請開國會”的旗幟游行到督署,派出代表向總督錫良哭訴:“東三省就要亡了,非即開國會不能保存。”12月6日,奉天兩萬余人大請愿,一位報紙編輯斷指血書大旗,諮議局議長吳景濂等痛哭跪地要求總督錫良代奏,與會群眾在高呼“大清帝國萬歲”、“皇帝萬歲”、“國會萬歲”的同時,也哭聲震地,令錫良也感動落淚,答應代奏的要求。
這幾次請愿運動說明什么?
1.救亡呼喚啟蒙。要求民主、立憲的呼聲如此強烈,直接原因不外兩條:一是列強咄咄逼人。1910年,日本宣布日韓合邦,把朝鮮吞并了;同時,日俄訂立密約劃分滿洲勢力范圍。另一是義和團事件后,清廷的腐朽暴露無遺,救國途徑已成為人們關注焦點。
2.當時民間的政治認識已經達到十分難得的高度,公民權利意識日益覺醒,自由、民主、法治已成為輿論最強音。從請開國會運動中,可以看出知識階層的思想高度:除繼續督促朝廷早日召集國會外,還要求開放黨禁,并著手組織政黨;參與憲法制定;成立新內閣;各地繼續向國民灌輸限政知識,啟迪民智。
他們不是說說而已,并且積極行動。有些人提出“國會不開,各省諮議局不得承認新租稅”;原定募集的贖回外債基金和支持建設海軍的募款也停止了。思想文化領域的動向,與先進國家民主革命前夕十分接近。
面對洶涌澎湃的群眾運動,清政府雖然被迫宣布提前三年于1913年開國會,但基本態度則是堅決鎮壓。先是不準上訪,把上訪者趕出北京;二是公開恐嚇和壓制;三是秘密逮捕。偵查請愿領導人,稍有可疑即行密拿。四是一意孤行,把權力死死握在自己手中。在強硬鎮壓下,群眾請愿短暫沉寂,廣州起義也以七十二烈士血染街頭告終。清政府志得意滿,甘冒天下大不韙,十天后便宣布組成“責任內閣”——皇族內閣。
拖延改革的另一嚴重后果,是激發了漢族濃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滿族統治者統治260多年,仍然沒有消除民族隔膜,是由他們實行滿蒙貴族處處優先的制度帶來的惡果。拒絕轉型,加重了漢族各界厭棄統治者的情緒。武昌起義槍聲響起后,各地摧枯拉朽,紛紛宣告獨立,是對朝廷絕望的諮議局與革命黨人合作的結果。他們在各省聯手,成立“大漢軍政府”。
與民意背道而馳,清政府自己點燃了革命導火索。
武昌起義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踐踏法治引發保路運動
問:光是不準提前開國會和推出皇族內閣,還不至于掀起這樣的巨浪吧?
袁:清政府唯恐自己覆滅得不夠快,沿海各省的請開國會運動好不容易壓下去變為潛流,又制造出西部的保路運動。
事情是從1911年5月9日,即宣布皇族內閣第二天的關于鐵路干線國有的圣旨引發的。5月20日,朝廷又批準郵傳部粵漢、川漢鐵路借用英、德、美、法各銀行借款合同。從清政府主觀意圖看,為的是加快鐵路建設,鞏固邊防。過去把這一措施解讀為賣國勾當,過于簡單化了。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在中國建設鐵路就開始萌動了。動因是外國資本為中國這個大市場流涎。要不要接受洋鬼子的建議修鐵路?朝野各方激烈爭辯三十年,1889年,清政府終于認定,鐵路非修不可。
列強抓住這一機會,推動筑路高潮的興起。有清一代共筑鐵路9618公里,其中9254公里是甲午戰爭(1894年)以后修的,絕大部分是外國投資或借外債建成的。
當時的鐵路利潤高達40~70%。1903年開始,國人為維護主權和分享利潤,掀起收回鐵路主權運動。湘鄂粵三省以美商違反合同為理由,1905年8月以賠款675萬美元為代價,廢除了美商建設粵漢路的合同。在此鼓舞下,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吉林、云南等省收回路權自辦運動風起云涌。1903-1907年間,有15個省創設了18個鐵路公司。
規模最大的川漢鐵路,創辦于1904年1月,主要資金來源是“租股”,全川士紳和田主廣泛參與。最初是官辦,1907年轉為商辦,從章程制定、用人行政到股金收集,均由各級官吏越俎代庖,造成兩個嚴重后果:一是貪污、浪費、賬目不清非常嚴重,二是工程進展極端緩慢。朝野議論紛紛,民怨沸騰,整頓勢在必行。上策是監督公司自行整頓,在政府和議會監督下,由公正的第三方徹底清算賬目,保存資產,然后從實際出發,定出整改和重組辦法。可是,清政府不遵循當時的《公司律》和市場經濟的正常辦法,愚蠢地下令收歸國有,而補償辦法不容股東置喙。
四川股民沒有得到應有補償,要求通過法治和限政來保護自己的財產。統治者卻把經濟權利的要求說成政治問題。從5月9日“干線國有”的上諭發表,到9月7日發展至血染成都,雙方兵戎相見,四個月有多次挽回機會,都被清政府斷送掉了。
川漢鐵路的股金由“眾籌”而來,股東包括修路的苦力
第一次糾錯機會出現在“上諭”下達后頭一個月,各方苦求“圣上”收回成命,而朝廷一意孤行。各方反對干線國有的函電紛至沓來,這是一場法治、民主與專制的博弈。5月20日,批準在借外債的合同上簽字的上諭公布后,諮議局上奏章指出:“立憲各國慎舉國債,必經國會之議決。先朝欽定資政院章程,亦以議決公債之職權,畀諸資政院。不經資政院議決之國債,遵先朝之法律,原應歸于無效。”沒有經過資政院討論,借債筑路,顯然是違法的!
成都各團體和川漢鐵路公司呈文說:“川漢鐵路純依國家法律而成立,既無收回國有之理由,恐致釀成外有之慘禍。且按照《公司律》,非開股東大會,不能決議。似此朝旨迫切,少數股東,誰敢承認接收?請旨飭下郵傳部、督辦大臣,暫勿派員接收,免致激亂人心,別生枝節。”依法維護自己的財產權,何錯之有?
官辦鐵路是不是好呢?諮議局聯合會的奏章指出:“中國幅員之廣,鐵路何以必須國有?國有鐵路,何以擯斥民款,而純借外債以收回之?”“以外債造鐵路,亦必以鐵路受外債之害,路未成而本息已無所出,將何法以治之?官辦鐵路,夙稱弊藪。京奉鐵路,每里三萬余兩;滬寧鐵路,每里五萬余兩;津浦鐵路,尚不止此。以有窮之借款,供無窮之揮霍,將何術以弭之?”看猛料點擊此處
四川諮議局的呈文也說:靡費侵蝕等弊端,“即官辦又何嘗不然?而延誤之咎,尤必不盡在商辦。即如宜昌購地,請督辦大臣一紙告示,經年余而始下。四川倒款之施典章,乃出于川督奏派而非商民公舉之人。凡此口實,豈能一歸國有,即保其凈絕根株?”
這些都是非常理性請求依法辦事的奏章。如果清政府理性響應,公布信息,誠懇對話,矛盾化解并非難事。不幸,那么設身處地提出的并不苛刻的建議,都沒有打動執政者。
就在這時,資政院議員也要求召開臨時會議審議有關事項。可是在朝廷眼中,這些事“雖屬重要,尚非緊急,自可于開常年會時從容詳議。”按規定,資政院的常會在每年9月(新歷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召開,那時革命烽火已遍域中。機遇早已在云中飄逝!
第二階段是8月24日開始的罷市、罷課、罷工、罷耕,四川人以現代社會司空見慣的和平示威方式,保護自己的權利了。最高當局依然無動于衷,采取強硬措施壓制。
戊戌變法后,全國各地,民間團體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同鄉、宗親、同業和各種慈善組織也生機勃發。6月17日,川漢股東走在同業前面,率先成立保路同志會。背后支持這個組織的是四川諮議局的領導人。
保路同志會發表公告
四罷是清政府強行接收川漢鐵路的財產觸發的。兩個月零七天的和平交涉過去了,清政府不但沒有順從民意,反而在8月8日,郵傳部任命川漢鐵路駐宜昌總理李稷勛為國家鐵路駐宜昌總理,繼續用川漢鐵路的資產修筑鐵路,實質是強行接收,立即變為國有。股東們忍無可忍,即日起開始四罷。這些示威活動有幾個特點:
1.和平,守法。成都街頭搭了許多牌樓,供奉“光緒德宗景皇帝之神位”,旁書以光緒名義下達的圣旨中的兩句話:“庶政公諸輿論 川路準歸商辦”。家家戶戶門首也貼上有同樣字句的黃紙,市民朝夕焚香禱祝。
2.同抗繳租稅相結合,卡住錢袋子,抓到了專制統治當局的命脈。9月1日,川漢鐵路股東會議發出不納糧稅通告,宣布“自本日起,即實行不納正稅,不納捐輸。”“布告全國,聲明以后不擔任外債分厘。”
3.與粵、湘、鄂等地的抗議活動互相呼應,成為全國性大規模的示威。
不過,人民走進現代社會了,統治者還滯留在中世紀。他們應對的措施是:1. 切斷信息流通。嚴禁報刊登載這類消息,禁止電信局發送有關電報。2.堅決拒絕民間和地方官員維持商辦的請求。
在罷市和罷交捐稅浪潮威脅下,四川總督趙爾豐于9月2日給內閣協理大臣那桐發出電報,坦陳當前局勢:“川人已定宗旨,不能俯準商辦,即實行停納錢糧、雜捐,以為對待。他不具論,即兵餉立竭,勢將嘩潰,全省坐以自斃。自立憲之說鼓吹,人人有自由觀念;自留東學生歸來,多半狂悖言論。今藉口路亡國亡,浸潤灌輸于一般人民之心理,群情激憤,矢志決心。川省有變,湘、鄂亦必繼踵而起。總之,此事非和平即激烈,如朝廷準歸商辦,大局或不致十分破壞;如不準所請,則變生頃刻,勢不得不用兵力剿辦,成敗利鈍,實不能臆計。至全國受其牽動,尤為爾豐所敢任咎。”
話說得非常尖銳、中肯,也非常沉痛。可是,清政府以“奉旨留中”四個大字,束之高閣。化解危機的機會又一次喪失。
第三,不能冷靜對待少數人的極端意見,抓人、殺人,導致全面的武裝起義。9月5日,有人派發傳單,提出由各州縣議事會集議,責成城市自治機構——城區董事會代收租稅、“晝夜加工,制造槍炮”、“練國民軍”等主張。趙爾豐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四川獨立宣言,保路運動是“陰圖革命”!9月7日,趙爾豐以開會為名誘騙保路同志會和四川諮議局領導到總督府,立即逮捕。成都市民聞訊后,“各街民眾來乞釋者,由午而暮、而午夜,雖槍斃三十二人,不稍退卻。”
成都血案歷史照片(四川省博物館)
頭頂光緒牌位,手無寸鐵,這樣的和平請愿竟不能見容,居然下令開槍,鮮血染紅了成都街頭。當天趙爾豐致電內閣,竟然說是匪徒數千放火和進攻督署,清政府回電:“抗糧抗捐等情已屬目無法紀,茲復倡言自保,意在獨立,尤屬罪無可逭。著趙爾豐迅速查拏。”
7000萬四川人忍無可忍,拿起刀槍反抗了,以袍哥為骨干組成同志軍,到處擺開戰場;一個月后武昌起義;11月22日重慶宣布獨立,成立蜀軍軍政府;11月27日四川大漢軍政府成立。四川人為埋葬大清帝國建立了豐功偉績。
四個多月的博弈,歷史給了清政府多次機遇。只知統治人民的大清政府毫無自省精神,終于把人民逼上梁山。
劊子手趙爾豐受刑
專制政權轉型的歷史教訓
問:專制政權本性難移,它的覆沒是無可挽回的。
袁:世界上專制統治轉型成功的也不罕見。大清帝國轉型失敗的教訓值得認真記取。
有清一代十個皇帝,沒有荒淫的昏君。開疆擴土,留下一份一千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大版圖。入關時只有幾十萬人的滿族迅速漢化,施政的成敗得失,大體都是漢族傳統文化的體現,仁政和專制兼而有之。清朝特色的仁政是“深仁厚澤,永不加賦”,專制則是堅決維護三綱,制造空前殘酷的文字獄。
其坍塌的基本原因,說到底是統治階層的認知與現代文明的差距太大。進入20世紀,統治者仍然是宗法專制體系的俘虜,在一呼百諾的軍機處輔佐下指揮一切。而在世界現代文明浸潤下,民間社會日益強大,社會精英和一部分大臣,包括部分滿族大臣和皇族,已認同民主、法治。先進的民間與落后的統治核心的思想文化差距,是帝國迅速土崩瓦解的直接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