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廖仲愷出生在美國舊金山,后隨父母回到廣東香山(今中山市)。少年時,他目睹列強侵略中國的屈辱局面,早早立下志愿:要為國效力。
成年后,他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結識了革命黨人。那時,正值清末新政與革命風潮交織,廖仲愷深受影響。他加入同盟會,與孫中山等人相識,立志推翻清廷,改變中國面貌。
留日期間,他不僅鉆研經濟學,還注重革命理論與組織實踐。正因如此,他后來能兼顧政務與財政,多次幫革命解決燃眉之急。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廖仲愷投身其中。雖幾經波折,但革命終推翻了滿清。
其后,中國陷入軍閥割據。面對國家四分五裂,他始終追隨孫中山,主張徹底改造國民黨,謀求統一大業。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會上,廖仲愷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還擔任工人部部長。
他全力支持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希望通過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實現國家統一與社會進步。
當時,有人擔憂國共合作會引狼入室。但廖仲愷堅定認為:“三民主義若能實行,國家方可富強;若不實行,則一切皆空談。”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國民黨頓時群龍無首,內部矛盾浮出水面。
黨內逐漸形成兩大陣營:一派堅持繼續聯俄聯共,代表人物有廖仲愷與汪精衛;另一派則傾向排共,主張依靠地方軍閥,代表人物是胡漢民等人。
廖仲愷的堅定立場,使他成為左派核心人物,也成為右派的眼中釘。部分右派甚至懷疑他是“中共秘密黨員”,指責他“引狼入室”。
盡管壓力巨大,廖仲愷依舊頻頻出面反駁。他發表文章《革命派與反革命派》,直言黨內有人想破壞革命。他寫道:“革命者無所畏懼,但絕不能容忍背叛。”
文章擲地有聲,引起軒然大波,也徹底激怒了右派。
1925年夏天,廣州街頭已經傳出右派要刺殺廖仲愷的流言。
8月18日,國民政府召開重要會議。汪精衛坐在廖仲愷身旁,神色凝重。他在紙上寫下一行字:“有人將對你不利,務必小心?!比缓笄那倪f給他。
廖仲愷掃了一眼,沉聲回答:“為黨為國而死,是革命者本分,有何可懼?”
汪精衛沒再多說什么,表情復雜。這張紙條的背后,并不全是關心,更有他的政治盤算:若廖仲愷出事,他未必能與胡漢民抗衡。
第二天,朋友再次提醒廖仲愷要當心行蹤。
他淡淡回應:“國家多難,個人生死早置度外,心中放不下的,是罷工運動和廣東統一大計?!?/p>
當晚,他仍忙于黃埔軍校的經費、工農運動的籌劃,直至深夜才回家。
夫人何香凝勸他:“要不要暫避幾日?”
他搖頭:“若連我都退縮,革命便無人再挺身而出?!?/p>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愷與何香凝一同乘車前往國民黨中央黨部開會。
汽車緩緩停下,人群中突然竄出數名刺客。槍聲響起,人們驚呼四散。
廖仲愷身中數槍,當場倒地,鮮血染紅了地面。刺客迅速逃走,留下惶恐的人群與滿地狼藉。
何香凝撲到丈夫身邊,淚水涌出。廖仲愷已無法言語,只留下未盡的遺志。
案發后,國民政府成立“廖案檢查委員會”,展開調查。
很快發現,幕后是國民黨右派集團策劃。出面行賄刺客的是胡漢民的堂弟胡毅生,還有朱卓文、梁鴻楷等人。
消息震動全國。胡毅生、朱卓文畏罪潛逃,梁鴻楷被撤職。胡漢民雖否認,但壓力下只得離開廣州。
國民黨右派受到重創,但新的權力真空隨即出現。
廖仲愷遇刺,讓國民黨失去一位堅定的左派領袖。
此后,汪精衛短暫掌權,但他立場動搖,很快被歷史證明難堪大任。
更深層次的變化是:蔣介石趁勢崛起。幾年后,他發動“四一二政變”,徹底清洗左派,破壞國共合作,使中國再次陷入內戰。
廖仲愷一生信奉“三民主義”,提倡聯俄聯共。他堅信:“只有聯合工農,國家才能真正獨立?!?/p>
他曾說:“革命之路再難,也需有人肩扛。”他自己,用生命踐行了這句話。
1925年夏末的那場槍聲,成了國共合作的一個分水嶺,也讓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生命戛然而止。
參考資料:《廖仲愷集》《廖仲愷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中的貢獻》等
(圖網,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