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帕米爾高原之麓,一朵象征團結與希望的“石榴花”正悄然綻放。7月,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37名女大學生在6名教師帶領下,跨越3000公里,深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喀什地區等地,為200余名中小學生開展為期10天的“石榴花?追夢女孩”支教行動。
足球課堂點燃少年綠茵夢,語言教學架起溝通橋梁,志愿者們用創新教育澆灌希望,也在童真的笑容中收獲成長。
綠茵追夢 足球課堂種理想
在昌吉市三中的綠茵場上,體育博士王少杰老師帶領的足球實戰訓練課,深深抓住了孩子們的心。王少杰老師課前不遺余力地搜集、準備,力求知識點的全面精準;課堂上爭分奪秒,將足球運動的體能訓練、技術技巧、戰術配合等核心內容傾囊相授,致力于在有限時間內讓孩子們獲得最大提升,迅速掌握實戰技能。
看著操場上追逐、拼搏、盡情綻放的孩子們,王少杰老師動情地說:“新疆的孩子身體素質好,身體靈活,能吃苦!看到他們在操場上揮灑著汗水,就像看到了冉冉升起的小太陽,散發著夢想的光芒。我自己仿佛也跟著在發光。”
志愿者團隊還帶來了別開生面的AI課程教學。新穎的教學形式和學習體驗深深吸引了家長和孩子們,更直觀地讓孩子們感知到了現代科技的神奇與力量。下課后,孩子們常常興奮地圍著老師說個不停,“現在已經有可以踢足球的機器人了,我以后要到北京去學習,設計出一款新疆的機器人。”
語言引航 童聲載夢啟新程
在喀什市乃則爾巴格鎮群布斯村,這段支教時光雖然短暫,卻充滿了溫度和暖意。“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像一條閃光的線索,把孩子們的夢想、課堂的精彩和未來的大門悄悄串在了一起。
拜爾娜·買買提祖農最先說出了大家的心聲。妙趣橫生的課程讓她舍不得下課,而所有精彩都得益于她能聽懂、敢說、會用的國家通用語言。正因為聽得懂,她才能把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記在心里,正因為說得出,她才敢大聲告訴大家:“我要像老師們一樣,去北京學播音,當主持人!”這顆理想的種子,正是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程時悄悄埋下的。
乃菲賽·阿布都克依木的感受更直接,剪紙、刮畫、書法……每一門新鮮課程都讓她興奮,卻也讓她發現:一旦語言跟不上,再有趣的課堂也會“卡殼”。于是,她給自己立下了目標:“一定要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知識文化。”對她來說,語言不再只是交流工具,而是一把能打開更大世界的鑰匙。
為了讓所有孩子都能握緊這把鑰匙,志愿團老師把“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融進了每一天的課堂:用最通俗易懂的詞句講解性啟蒙、運動安全、網絡安全;用朗朗上口的兒歌、順口溜幫孩子們記生詞;用情景對話、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大家把新學的句子立刻用起來。女孩子們在課堂上大聲朗讀、勇敢提問,一點點積累詞匯、矯正發音,她們也在一次次表達中變得更加自信、自立。
雙向奔赴 石榴花下共成長
足球場上,志愿者楊鈺琳用小游戲組織課堂,她說:“我越來越懂得如何引導孩子們,我衷心希望這份對足球的熱愛能持續燃燒。”家風館中,志愿者李銘赫在家風故事中見證了信念的萌芽,當一個靦腆的孩子大聲說我要像布茹瑪汗奶奶一樣守護家鄉時,她深切體會到:我們講解的不僅是故事,更是在播撒信念的種子!
離別之際,志愿者們在自己的支教日記上寫下心得:“我們與孩子們一同學習國家通用語言、誦讀古詩詞、馳騁綠茵……時光雖短,卻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我們教他們學習知識,他們教我們讀懂熱愛的分量;我們帶他們看科技的奇妙,他們讓我們看見純真的力量。”
這場雙向成長的旅程,早已融入更廣闊的圖景。自2023年2月中華女子學院與自治區婦聯簽署《合作共建框架協議》以來,雙方圍繞思想引領、家教指導、安全守護、困難幫扶等方面開展多項合作。
在第四批志愿團來疆之際,自治區婦聯黨組副書記、主席阿依努爾?買合賽提專程前往昌吉市慰問師生。她表示,志愿團以足球為媒,創新開展融匯文化知識、科學啟蒙與藝術實踐的特色課程,不僅拓展了孩子們的成長視野,更為各族青少年搭建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有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天山腳下,“石榴花”的芬芳還在蔓延。這場青春支教行動,不僅點亮了天山南北孩子的追夢路,更讓教育的火種在互鑒中傳遞——正如志愿者們臨別時所說:“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來源/新疆女聲
編輯/劉世康
審簽/王慧瑩
監制/喬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