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輝
7月8日,湖北文理學院“格桑花之家”門前,一場特殊的畢業儀式在此舉行。母親親手為因支教而缺席畢業典禮的女兒許學敏完成撥穗儀式,這一看似簡單的過程,不僅象征著許學敏個人學業的圓滿收官,更標志著新時代青年從校園象牙塔到西部廣闊天地的精神轉向。
許學敏先后奔赴西藏和新疆支教,用行動詮釋了青春的意義。她雖然缺席了母校的畢業典禮,卻在西部教育的講臺上完成了更動人的“成人禮”。這種看似“缺席”與“在場”的選擇,正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一時代召喚的最好回應。畢業后,她繼續選擇在西部扎根,讓個人成長與西部開發、民族教育同頻共振。這個過程讓我們看到,當代青年正以獨特的方式,在時代坐標中尋找自己的人生方位,而許學敏們的選擇告訴了我們,當青春遇見家國情懷,個人價值的實現便能超越簡單的得失計算,升華為將“小我”融入“大我”的時代自覺,最終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書寫屬于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
湖北文理學院“格桑花”支教團隊十余年來接續奔赴邊疆,許學敏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從校園里的求知者,成長為邊疆講臺上的授業者,從汲取知識的學子,轉變為播撒希望的園丁,這一角色的變化,正是無數支教青年生命價值的生動體現。
教育幫扶從來不是單向的付出,在為邊疆孩子點亮知識明燈的同時,像許學敏這樣的支教青年也在實踐中磨練意志、提升能力,實現著自我成長。這種跨越千里的支教接力,超越了物理意義上的教育資源的輸送,更是構建起東西部心靈相通的橋梁,讓我們在無數個許學敏的足跡中,看到了改變邊疆教育未來的無限可能。
當母親不遠千里為女兒補上這莊重的撥穗禮,這飽含淚水的擁抱,訴說著超越尋常的親情故事。母親風塵仆仆的身影,是對女兒人生選擇的無聲贊許;女兒的堅定遠行,則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另一種報答。許學敏那句樸實的“等穩定下來,就把父母接過去一起生活”,道出了新時代青年對扎根西部的獨特理解,即在廣袤的西部大地上,個人理想與家庭幸福是可以和諧統一的。這份來自小家的理解與支持,正是無數有志青年奔赴邊疆、服務基層最堅實的后盾,讓“個人為了理想遠行”與“在父母身邊盡孝”的情形不再矛盾對立,而是以新的方式達成統一,讓青年人扎根西部之路走得更加堅定和從容。
在母親為許學敏輕輕撥正學士帽穗的那一刻,這位年輕姑娘的目光已越過校園,堅定地望向遠方的邊疆大地,青春向西,腳步不止。如今,越來越多像許學敏這樣的年輕人,正帶著專業學識和堅定信念,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他們在西部廣袤的土地上,以最樸素的姿態書寫著個人的成長故事,更為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注入青春的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