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哈密,瓜果飄香,暑氣漸盛。7月15日上午,哈密市維吾爾醫醫院正骨樓的會議室里格外熱鬧,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與哈密市維吾爾醫醫院的醫護人員圍坐在一起,一場充滿溫度的幫扶座談會后,“院包科” 協議和黨建合作協議的續簽落筆有聲——這已經是兩地醫院第二年攜手,把中醫的暖流持續注入哈密的街巷鄉村。
“這一年,咱醫院的推拿技術越來越扎實,來看病的老鄉都說‘中’!”通過河南專家手把手帶教,醫院里能獨立開展穴位埋線、小針刀等技術的醫生多了,骨科門診量比去年漲了近三成。科室里漢族、維吾爾族醫生天天湊在一起研究病例,技術上你追我趕,生活中互幫互助,親得像一家人。
這樣的變化,藏在每一次跨越千里的奔赴里。從去年8月簽下黨建共建協議開始,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專家們就成了哈密的“常客”。這次來的隊伍里,黨委副書記焦鈞帶著新的計劃:“不光要教技術,更要幫著建機制。接下來,咱兩家醫院在人才培養、專科建設上再深鉆鉆,讓哈密的老鄉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河南的好中醫。”
會議室里談得熱絡,診室里、課堂上更是干貨滿滿。推拿科一病區黨支部書記王雪霞給全院黨員上的“黨建業務融合發展”黨課,“怎么把黨員先鋒崗設到診室里”“如何帶著科室醫生一起啃技術難題”的實在招;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院長郭現輝、針灸科主任李瑞國圍繞“穴位埋線”“小針刀”等技術培訓課程,直接搬來了臨床案例,手把手教大家怎么找準穴位、怎么調整推拿手法。
最讓老鄉們高興的,還是家門口的義診。7月16日,哈密市黑峰山社區、白石頭鄉衛生院迎來醫療專家義診巡診。在黑峰山社區,常住著3460位居民,由漢族、維吾爾族、哈族、蒙古族、回族等7個民族共同構成,民族占比達55.6%,多元文化在這里交融。但由于醫療力量配置不足,這里的許多居民都飽受慢性病、疼痛等疾病的困擾。
78歲的哈薩克族老人熱儀木汗腰椎、頸椎疼痛多年,現場接受針灸治療后疼痛有所緩解,老人直拍著腰笑:“以前去大醫院看專家難,現在專家醫生們進社區在家門口 問診、把脈、扎針全免費 ,這都是黨的政策好,惦記著咱們百姓。天氣這么熱,你們也辛苦了。這樣的好事暖到了我的心坎里,打心底里感謝!”
“參加社區義診活動,也是為邊疆人民送醫活動的一部分,我的愿望就是提高受援地醫療水平,也把自已專業和醫療技術留下來,造福當地的人民群眾,履行好我作為一名醫療援疆者的神圣使命。”參加本次義診的醫生,河南中醫三附院援疆醫療專家張翼說。
在哈密市白石頭鄉衛生院義診現場,也排起了長隊:“醫生,我這腿蹲下去就站不起來。”“我常常睡不著覺,脾氣還十分急躁。”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雖然口音不同,卻都透著信賴。“他們不光看病仔細,還教咱平時咋保養,就像自家親戚一樣親。” 一位前來就診的居民說。
義診一直持續到中午,太陽移到頭頂,排隊的鄉親們才漸漸散去。“援疆不是一陣子的事,而是一輩子的情分。” 河南中醫三附院黨委副書記焦鈞說,“我們先后選派了多名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優秀的專家參加援疆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我們也想通過這樣的活動真正惠及各民族的百姓,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出我們的貢獻。”
如今,在哈密的鄉村社區,“河南中醫”成了各族群眾嘴里的熱詞;在豫哈兩地醫院的診室里,醫護人員一起查病歷、研方案成了常態。從一紙協議到雙向奔赴,從技術幫扶到心手相牽,河南中醫人用一次次實實在在的行動,讓中醫的智慧在天山腳下生根,讓各民族的情誼在互幫互助中升溫,共同譜寫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