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馬拉松賽上,發(fā)生了離奇一幕。
賽程過半,一位女選手的步伐開始偏離。她起初很穩(wěn)健,是人潮中堅定的身影。
但突然,她像被無形的力量牽引,一步步走出賽道,停在路旁。
在數(shù)千人詫異的目光中,她做出了一個驚人的動作——開始標準地“踢正步”。
她的眼神迷離恍惚,仿佛與世界隔絕。嘴唇翕動,聲音微弱難辨。她就像一個被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動作機械、整齊劃一。周圍的選手和觀眾都驚呆了。
賽事志愿者和醫(yī)療團隊迅速介入。但所有呼喚都如石沉大海,她對外界毫無反應,依舊固執(zhí)地行進。最終,工作人員只能在保護下,將她從那個“神秘世界”中拉回。
這不是嘩眾取寵。現(xiàn)場醫(yī)療人員判斷,這是身體達到極限后,大腦出現(xiàn)的短暫“無意識狀態(tài)”。
專業(yè)解釋是:代謝性運動失能。
通俗點說,就是人體的能量系統(tǒng)崩潰了,導致神經(jīng)肌肉的傳導發(fā)生嚴重障礙。
這在馬拉松的“撞墻期”,即35公里后,并不少見。此時,體內(nèi)的肌糖原儲備耗盡,汗水也帶走了大量維持神經(jīng)信號傳遞的電解質(zhì)。
當“能量”和“信使”雙雙告急,大腦對身體的指令就會紊亂,甚至中斷。
意志或許還在吶喊“前進”,但身體已經(jīng)強制“斷電”。
這起事件,是對當下“馬拉松熱”的一記響亮警鐘。近年來,馬拉松席卷全國,但熱潮之下風險暗藏。
許多大眾選手僅憑一腔熱血,在訓練不足、不了解自身健康的情況下,就盲目追求完賽獎牌和社交媒體上的光環(huán),卻忽視了這項運動的科學與嚴肅。
必須強調(diào)一個核心觀點:馬拉松,絕不等于跑步。
日常的10公里,和42.195公里的極限征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單憑意志力,無法征服一切。
任何一個無傷完賽的跑者,背后都是數(shù)月乃至更長時間的科學準備:系統(tǒng)的長距離耐力訓練、核心力量支持、合理的營養(yǎng)策略,以及最重要的——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懂得敬畏極限。
對普通跑者而言,參與方式必須科學、適度。不要陷入成績“內(nèi)卷”的怪圈。
跑步,應是回歸健康,愉悅身心。
獎牌固然閃亮,但健康的身體,才是我們能跑向更遠未來的唯一資本。
馬拉松是偉大的運動,也是一把雙刃劍。
用得好,它能淬煉身心;用得不好,就可能變成傷人的利刃。
希望那名女選手的“正步”,能讓我們停下思考。
跑得快值得喝彩,但跑得久、跑得健康,才是真正的勝利。
踏上賽道前,請務必問自己:
我,真的準備好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