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太平洋的季風正在改變方向。當日本參議院選舉的計票結果逐漸明朗,東京政壇的暗流已涌向華盛頓、北京與首爾。這場看似日本一國的國政選舉,實則成為觀察東北亞地緣棋局的重要窗口。在全球化退潮與民粹主義抬頭的雙重變奏中,日本正站在十字路口,其政局走向不僅關乎國內改革進程,更牽動著區域安全架構與多邊貿易體系的神經。
第一,此次選舉折射出的執政黨困境,本質上是日本社會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身份焦慮投射。石破茂政府推行的“戰略自主”路線,在傳統盟友美國與新興伙伴中國之間尋求平衡,卻陷入“左右逢源”的困境。美國白宮將關稅談判與政權穩定性掛鉤,折射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中的權力不對等;中方恢復水產品進口的善意姿態,則暗含對日美同盟裂痕的精準把握。這種微妙態勢,恰似冷戰結束后日本首次面臨的多極化考驗。
第二,韓國李在明政府急切尋求日韓首腦會晤,背后是朝鮮半島局勢與供應鏈重組的雙重考量。當日本政壇出現“參政黨”這類帶有排外色彩的政治力量崛起苗頭,首爾的焦慮不僅限于歷史問題,更在于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可能遭遇逆流。這種連鎖反應,恰似多米諾骨牌般牽動整個東北亞的安全格局。
第三,大國博弈下的利益訴求交響。美國大使館的關稅警告,實質是要求日本在貿易規則重構中繼續扮演“西方橋頭堡”角色。特朗普政府延后對等關稅的決策,暴露出美式談判藝術的精髓——將經濟杠桿與政治議程深度綁定。這種策略在安倍時代屢試不爽,但面對更具民族主義色彩的石破政權,其效果正在打折扣。日本政界對“被小看”的集體反彈,折射出戰后秩序守護者與新晉挑戰者的身份撕裂。
中國外交策略的轉變更具戰略深意。從暫停水產品進口到恢復通關,看似簡單的經貿措施,實則是多維度外交博弈的縮影。在日美同盟出現微妙裂痕之際,北京正以“穩定器”姿態介入區域事務,這種策略既符合“東亞命運共同體”的敘事框架,也暗合日本國內尋求戰略自主的民意基礎。
韓國的雙軌策略則充滿現實主義色彩。既要應對朝鮮核威脅,又需在半導體產業鏈中鞏固地位,這種兩難處境迫使首爾在日韓關系中采取“經濟合作優先,歷史問題擱置”的實用主義路線。李在明政府釋放的訪日信號,本質上是對區域經濟整合趨勢的被動回應。
參政黨提出的“日本人優先”主張,看似回應民粹訴求,實則暴露日本社會整合的深層危機。當排外主義與全球化產生劇烈碰撞,東京必須警惕陷入“閉關鎖國”的陷阱。美國大使的警告并非空穴來風——在RCEP生效、CPTPP擴員的背景下,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都將損害日本作為區域樞紐的地位。
石破茂政府的困境,本質上是后安倍時代日本戰略定位的迷茫。既要擺脫“戰后體制”的束縛,又需維護同盟體系的穩定;既要回應民粹主義的呼聲,又要避免國際信用受損。這種兩難處境,恰似走鋼絲的藝術,需要精準的平衡感與戰略定力。
站在2025年的歷史節點回望,日本正經歷著比“失去的三十年”更為深刻的轉型陣痛。參議院選舉的結果,不僅決定未來三年國會的權力格局,更將檢驗這個島國在多極化浪潮中的應變能力。當東京的櫻花再次綻放時,人們期待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走出政治泥潭的日本,更是一個能在東西方之間架起溝通橋梁的負責任大國。這場國際博弈的最終走向,或許就藏在石破茂那句“不容被小看”的宣言之中——那是一個民族對尊嚴的堅守,也是一個國家對未來的期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