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梨園”,現在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戲曲界,戲班叫“梨園”,演員自稱“梨園弟子”,仿佛是個約定俗成的說法。但其實,這個名字的根兒得追溯到唐朝,那時候的梨園可不是民間戲班子,而是正兒八經的皇家音樂藝術學院,由皇帝親自操刀打造。唐玄宗李隆基,這位既是皇帝又是藝術大咖的牛人,創立了梨園,把它變成了唐代音樂、舞蹈的頂尖機構。不過這么厲害的地方,怎么混了不到一百年就沒影兒了呢?
一、梨園是怎么來的
梨園的起點得從唐玄宗說起。這位皇帝在歷史上是個狠角色,不僅會治國,還特別愛搞藝術,尤其對音樂和舞蹈情有獨鐘。他在位的時候是唐朝的開元年間,那會兒國家富得流油,文化也跟著水漲船高。公元714年,也就是開元二年,他在長安皇宮附近一個種滿梨樹的地兒建了個音樂訓練基地,就叫“梨園”。為啥選在這兒?可能就是因為環境好,梨樹多,看著舒坦。
唐玄宗可不是隨便玩玩,他從全國挑了幾百個有天賦的樂工和宮女,親自教他們樂曲和表演技巧。這些人就被稱為“梨園弟子”,因為皇帝親自帶隊,還得了個“皇帝梨園弟子”的響亮名號。這么一搞,梨園就成了中國歷史上頭一所皇帝直接管的音樂學院。玄宗自己也不是外行,他小時候就學過琵琶、笛子、羯鼓,樣樣拿得出手,還會寫曲子。據《舊唐書·音樂志》里講,他沒事就跑去太常寺盯著樂工排練,發現哪個音跑調了,立馬親自改,專業得不得了。
他最出名的作品是《霓裳羽衣曲》,傳說靈感來自他夢里看到的仙女跳舞。這曲子結構復雜,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總共36段,旋律又美又大氣,配上舞蹈簡直是宮廷表演的王牌。梨園就是靠著這些高水平的作品和訓練,成了唐朝文化圈的扛把子。
二、梨園到底干啥的
梨園可不只是個擺設,它的功能齊全得很,集創作、訓練、表演于一體。簡單說,就是唐朝的“皇家音樂藝術學院”。里頭的組織架構也挺講究,有梨園使管大局,通常是宦官當這個頭兒;還有梨園判負責日常管理;梨園奉御專門搞訓練和演出安排;底下還有都知、副都知這些小領導。樂工大多是從宮女和仆人里挑出來的,雖然社會地位不高,但因為有才藝,皇帝看得上眼,也算有點特殊待遇。
訓練內容很豐富,主要是法曲、散樂這些宮廷音樂。法曲是當時的高端貨,混了佛教、道教和中原老音樂的元素,風格雅得很。散樂就更熱鬧了,有點雜耍的意思,跳舞、唱歌、樂器演奏啥都有。除了這些,梨園還得跟上國際潮流,把西域的胡樂、吐蕃的鼓聲這些外來音樂融進來,弄出不少新花樣。比如胡樂里常用的琵琶、箜篌,到了梨園就跟中原樂器搭一塊兒,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梨園的表演主要服務宮廷,逢年過節或者大宴會,樂工們就得拿出看家本領。像《霓裳羽衣曲》這種大制作,舞者穿得跟仙女似的,樂工們演奏得熱火朝天,整個場面能把人看呆。還有像公孫大娘這樣的舞蹈大神,她的劍舞剛勁有力,往宴會上一站,氣場直接拉滿。還有李龜年這種歌唱家,嗓子一開,配上玄宗吹笛子,簡直是頂級視聽享受。
除了表演,梨園還管教新人。老樂工像李龜年這種,經常帶徒弟,把新曲子手把手教下去。據說還有個襄陽來的女歌手,因為唱得好,直接被拉去當老師,可見梨園對人才有多重視。總之,這地方不光是娛樂中心,還是個音樂教育基地,培養了一大批高手。
三、為啥梨園沒混多久
梨園這么牛,可惜好景不長。到了755年,安史之亂來了,這場大亂子直接把唐朝的黃金期砸了個稀巴爛,也把梨園推上了絕路。叛軍安祿山帶著人馬殺進長安,宮里一片混亂,梨園的樂器被砸,樂譜丟了一地,好多樂工要么被抓走,要么跑路。等戰亂稍微平下來,梨園已經元氣大傷。到了799年,唐德宗干脆下令解散,把它的活兒塞給了太常寺,從此梨園就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算下來,從714年建起來,到799年散伙,梨園滿打滿算也就活了85年,連一百年都不到。為啥這么短命?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
安史之亂是梨園垮臺的直接導火索。755年冬天,安祿山攻進長安,梨園的樂工們根本沒招架之力。叛軍把能搶的搶走,能砸的砸爛,樂譜散失不說,好多樂工還被抓到洛陽給安祿山表演。據《冊府元龜》里講,有的樂工死活不干,像雷海清這種,直接在安祿山的宴會上被弄死了。剩下的人跑的跑,散的散,梨園的根基就這么沒了。
亂完之后,唐玄宗雖然回了長安,想把梨園撿起來,但國庫空了,哪還有錢搞這些?他召了點老部下回來排練,可規模和氣勢早就比不上以前。樂工們死的死,散的散,有的跑去江南混飯吃,有的干脆投奔民間樂班,梨園再也回不到巔峰。
梨園能起來,全靠唐玄宗一個人頂著。他既是老板又是總教練,親自抓訓練、寫曲子,梨園的命脈可以說就系在他身上??蓡栴}是,這種模式太依賴個人了。玄宗在的時候,梨園風光無限,他一走,后面的皇帝壓根沒這心思。唐肅宗忙著收拾戰后的爛攤子,唐德宗更關心怎么保住江山,誰還有工夫管音樂學院???沒了皇帝撐腰,梨園自然就蔫了。
安史之亂以后,唐朝的經濟和政治都走下坡路。以前開元盛世那會兒,國庫有錢,皇帝隨便花,搞個梨園不過是小意思??蓱饋y之后,朝廷連軍餉都發不齊,哪還有閑錢養樂工?文化這東西,說白了還是得靠經濟撐著,國家一窮二白,梨園這種“奢侈品”肯定第一個被砍。
再一個,后來的皇帝和貴族口味變了。唐玄宗那會兒,法曲這種高雅音樂是大熱門,可到了中晚唐,大家更喜歡俗樂,民間那些熱鬧的調調開始流行。梨園的風格太高端,跟不上潮流,慢慢就被邊緣化了。到唐德宗的時候,朝廷直接把梨園的活兒并到教坊,教坊專搞俗樂,表演也不局限在宮里,徹底把梨園擠沒了。
四、梨園散了之后咋樣了
梨園雖然沒了,但它的影響沒散。好多樂工跑去民間,把宮廷音樂帶了過去。比如李龜年跑到江南街頭唱歌,嗓子里滿是對盛世的懷念,感動得聽眾直掉淚。他的演唱風格影響了當地的音樂圈子,連帶著民間樂曲都帶上了點宮廷味兒。公孫大娘的劍舞也通過徒弟傳下來,像李十二娘這些人,把她的路子發揚光大,杜甫看了還專門寫詩感慨。
梨園散伙后,宮廷音樂跟民間音樂混一塊兒,慢慢就有了戲曲的影子。后來宋朝人開始管戲班子叫“梨園”,算是給唐朝梨園的文化遺產續了命。像《霓裳羽衣曲》這種經典,雖然原版丟了不少,但后人一直在試著復原,到現在還是研究唐樂的重頭戲。
再說教育這塊,梨園的模式也挺超前。唐玄宗親自教樂工,理論實踐兩手抓,這種辦法在當時絕對是創新。后來雖然梨園沒了,但這種培養人才的思路,多少給后來的音樂教育開了個頭。
梨園不到百年的命,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但它確實干了不少大事。它把唐朝的音樂和舞蹈推到了頂點,還給后來的戲曲埋了種子。光看這點,就知道它不是白混的。更別提它還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簡直就是個活生生的歷史標本。
為啥垮得快?說到底還是因為它太依賴唐玄宗和盛世環境了。玄宗在的時候,它是皇帝的掌上明珠;玄宗一倒,國家一亂,它就成了沒人管的孤兒。安史之亂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根本問題還是唐朝后期的國力不行,外加文化風向變了,梨園這種老派機構自然沒地兒站。
不過梨園也不是一無是處地走了。它的樂工散到民間,把宮廷藝術的火種傳了下去;它的曲子、舞蹈到現在還有人研究。說白了,梨園雖然死了,但它的魂兒還在中國文化里飄著,沒人能忽略它那幾十年的輝煌。
梨園這事兒,其實挺讓人感慨的。它就像唐朝的一個縮影,盛的時候多牛,衰的時候多慘。唐玄宗當年搞這個,估計是真心想把音樂玩出花兒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場亂子就把他的心血砸沒了。回頭看,梨園的興衰不光是藝術的事兒,也是國家命運的寫照。國家強,它就牛;國家弱,它就完蛋,多簡單又多無奈的道理。
現在一提“梨園”,大家想到的是戲曲,可誰還記得它當年是皇家音樂學院呢?這名字能流傳下來,也算唐玄宗沒白忙活吧??傊鎴@的故事告訴咱們,文化這東西再好,也得有個硬底子撐著,不然再風光也就是曇花一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