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林森
編輯:莉莉絲
自五胡十六國時期實用化的雙邊馬鐙出現后,冷兵器戰場上的“王者”兵種——人馬皆披厚甲的超級重騎兵“甲騎具裝”便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并逐漸橫行于其后的南北朝大亂世的戰場之上。
當時,不僅是那些以馬上功夫擅長的北方各朝軍隊均大力發展甲騎具裝,戰馬資源十分匱乏的南方政權也都千方百計利用繳獲或走私的馬匹組建自己的重騎軍團。
可是,這種“甲騎具裝熱”在唐朝建立后便戛然而止。大唐本是以武立國,可縱觀唐軍戰史(尤其是在唐滅突厥之戰中),出盡風頭的反而是甲騎具裝的前輩——輕裝騎兵。
那么,為什么曾經主宰戰場、升級一時的甲騎具裝,到了赫赫武功的大唐竟不受待見了呢?
上圖_ 南北朝時期重騎兵
首先,作戰對象的變化使得甲騎具裝的存在變得尷尬。
眾所周知,南北朝時期,最熱衷于發展甲騎具裝的北朝各國,其主要的作戰對象是以步兵為國防主力的南朝軍隊。正如蘇小華在《北鎮勢力與北朝政治文化》中所說的那樣,面對步兵,甲騎具裝的強大沖擊力,使其成為了破陣先鋒的不二人選。
而且,相較于傳統的輕騎兵,集團沖鋒的甲騎具裝給敵人帶來的心理震撼和壓迫感無疑也要高出許多,所以對本就擅長騎兵戰術且又不缺乏戰馬資源的北朝來說,這種集沖擊力、防護力、震懾力于一身的超級兵種自然是他們克敵制勝的理想選擇。
而對于南朝軍隊來說,在面對敵方甲騎具裝的巨大壓力時,其解決這一威脅的方法也無外乎兩個:一是“以步制騎”,即使用先進的戰術與裝備配置來升級步兵的戰術體系,從而克制敵方騎兵,代表作便是劉裕的“卻月陣”;二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即發展自己的甲騎具裝,以消除與對手的騎兵差距,就好比我們常說的“對付坦克的最好武器就是坦克”,講的都是一個道理。
上圖_ 北齊 加彩騎馬武士俑
但到了唐朝,唐軍的主要對手卻變成了以突厥軍為代表的游牧政權騎兵。那么,突厥騎兵是什么樣的騎兵呢?按《隋書》的話說就是“來如激矢,去若絕弦,若欲追躡,良為難及”。
可見,突厥騎兵是標準的以騎射為主要作戰手段、以“來無影去無蹤”的機動性見長的輕裝騎兵。據當代學者考證,突厥軍中戰馬披馬鎧者僅占總數的1/20,且其鎧甲多為皮甲,而非金屬甲。所以說,突厥騎兵是一支標準的輕騎兵軍團。
上圖_ 草原壁畫上的突厥重騎兵
甲騎具裝雖然依靠平均重達30-40公斤馬鎧和20-30公斤的騎手鎧甲帶來了超強的防御力,但也因此使騎兵喪失了機動性。這種機動性的喪失,在對陣步兵軍團時是可以忍受的。但面對迅疾如風的輕騎兵,那結果只能是你追人家追不上,被人家追則跑不掉,陷入完全的被動之中。
所以,早在晉陽起兵之前,唐高祖李淵就“乃簡使能騎射者二千余人,飲食居止,一同突厥”(《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師法突厥組建了一支2000余人的輕騎兵。在被稱為大唐立國第一戰的霍邑之戰中,李世民、李建成便率領突厥化的輕裝騎兵大敗隋將宋老生率領的甲騎具裝,這就足以說明問題。
上圖_ 唐朝時期也曾有重騎兵
其次,軍事科技的發展,令甲騎具裝的生存性受到挑戰。
我們知道,甲騎具裝最引以為傲的便是其人馬皆披厚甲所帶來的卓越防護力。但在持續三百余年的南北爭鋒中,各路武裝為破解如何有效擊殺甲騎具裝這一難題也著實下了不少功夫。到了隋唐之交,隨著軍事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能夠克制甲騎具裝的武器也越來越多。
首先是錘、锏、鞭等打擊型武器逐步問世,此類武器無需考慮破甲,只要以猛勁擊砸對手使其造成內傷即可克敵。其次是弓弩的進步大大增強了箭矢的穿透能力,在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以“卻月陣”大敗北魏數萬騎兵(包括五千甲騎具裝)的經典戰役中,晉軍就“并赍大弩百張……百弩俱發”(《宋書?朱超石傳》),以至“魏兵不能當,一時奔潰,死者相積”(《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八》)。
上圖_ 北魏壁畫
在軍事史上,當敵方的殺傷力顯著超過己方的防御力時,己方能做的無非是要么繼續加強防護,要么干脆放棄防護。歐洲人選擇了前者,將鎖子甲升級為板甲,結果卻進一步降低了騎兵的機動性,使其成為移動緩慢的靶子。而唐軍則選擇了后者,即部分放棄防護而增強機動性,通過機動來降低敵軍殺傷力的輸出效果,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考古證據的支持。
著名的《昭陵六駿圖》中,真就找不到一匹披著馬鎧的戰馬。這就和后膛槍炮發明后,穿什么鎧甲都沒用了,于是大家都不再披掛金屬護甲,反而提高了單兵的機動性,以便其靈活地進行躲閃,降低被槍炮殺傷的概率。
上圖_ 昭陵六駿 李月溪手拓
再者,唐朝騎兵雖無甲騎具裝之名,卻有甲騎具裝之實。
可能有人會說,你說的不對,唐朝也有自己的重騎兵,那就是著名的玄甲騎。對于這一點,筆者不能茍同。因為從現有的史料來看,玄甲騎毫無疑問是以機動性見長的騎兵,無論是新舊唐書還是《資治通鑒》,里面有太多關于玄甲騎“追奔百余里”“橫沖無前,如風而過”“騎速甚高,以出敵陣之后”這樣的記載,無不表明玄甲騎的優勢在于其超強的機動性。
當然,誠如一些學者所言,玄甲騎的戰馬是披甲的,但這種甲絕不是甲騎具裝那種全套金屬馬鎧,至多是在馬匹正面的馬面、馬頸部披一層皮甲,這樣既不至于影響戰馬的機動能力,又能滿足一定的防護需求。因此,玄甲騎可以算作另類重騎兵,即人披甲、馬不披或少披甲的“重裝輕騎兵”。
上圖_ 唐朝輕騎兵
唐軍騎兵雖不再像甲騎具裝那樣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但卻繼承了甲騎具裝擅長破陣的優良“基因”。這一方面是因為雙邊馬鐙的實用化,使得騎兵可以更為有效地靈活使用弓弩與長槍,另一方面更是唐人并沒有把前人的重騎兵戰術理念掃進垃圾堆,而是將其與騎兵突厥化大膽結合。
無論是在霍邑之戰,還是虎牢關之戰,李世民率領的唐軍騎兵都采取了類似北朝重騎兵那種中央突破、直搗中樞的打法。而這種戰術,誠如《北鎮勢力與北朝政治文化》中總結的那樣“不是學自突厥,而是十六國北魏在長期戰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所以,甲騎具裝雖在唐朝走向沒落,但唐朝騎兵卻在甲騎具裝的基礎上結合突厥特色,最終發展成了騎射與沖鋒兼備、既可長途奔襲又可突擊破陣的復合型輕裝騎兵,這毫無疑問是軍事史上屬于中國的偉大杰作!
參考資料:
〔1〕蘇小華 《北鎮勢力與北朝政治文化》
〔2〕張明揚 《中國古代戰爭史札記》
〔3〕王永興 《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