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7月13日,中國外交部長在北京會見拉夫羅夫。官方消息顯示,兩人重點談及即將召開的上合峰會。上合組織自2001年成立,始終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精神內核。2025年是組織成立25周年,疊加抗戰勝利80周年、聯合國成立80周年,三重時間坐標讓本屆峰會意義特殊。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地區沖突此起彼伏,上合作為覆蓋歐亞大陸的重要多邊機制,其決策效力直接影響區域穩定。
莫迪(資料圖)
美國對俄制裁持續加碼,甚至威脅對購買俄能源的國家征收高額關稅。中俄能源貿易卻逆勢增長,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占比已達47%。雙方通過本幣結算、管道建設等方式,構建起不依賴美元體系的合作框架。這種協作不僅保障能源安全,更在國際舞臺上形成共同發聲的底氣。
俄烏沖突進入第四個年頭,朝鮮半島局勢因美韓軍演再度緊張。中俄在聯合國安理會多次就相關議題協調立場,反對外部勢力火上澆油。俄方支持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主權立場,中方則認同俄方關于北約東擴危害的判斷。這種戰略互信為上合峰會聚焦合作掃清障礙。
印度角色:合作框架中的不確定因素
2025年6月青島上合國防部長會議,印度以“涉及中巴合作內容”為由拒絕簽署聯合聲明。2024年峰會,印度單獨表態不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相關表述。2023年,印度在反恐議題討論中,刻意將矛頭指向特定國家,導致共識延遲達成。這些事件讓上合決策效率打折扣。
印度的舉動有三重考量。地緣上,與巴基斯坦的長期對立,讓其對涉及巴方的合作天然排斥。國內層面,2025年印度面臨地方選舉,強硬的外交姿態可討好民族主義選民。國際上,印度試圖在中美俄之間搞平衡,既想借助上合拓展經濟合作,又不愿得罪西方盟友。
可能的干擾方向
(1)在反恐議題上,或再次將矛頭指向特定成員國。
(2)對“一帶一路”相關項目,可能提出附加條件。
(3)在擴員問題上,或反對吸收與巴基斯坦關系密切的國家。
莫迪(資料圖)
中俄可提前與中亞成員國溝通,形成基礎共識。上合設有外長理事會、安全會議秘書會議等前置機制,中俄可利用這些平臺,提前梳理分歧點。比如在經濟合作文件中,用更中性的表述替代可能引發印度敏感的詞匯。
經濟合作的吸引力
上合框架內的區域經濟合作計劃,涵蓋能源管道、跨境鐵路等基建項目。中俄可聯合推出更靈活的融資方案,讓印度看到參與的實際利益。數據顯示,上合成員國間貿易額已占全球15%,印度若持續唱反調,自身將錯失市場機遇。
峰會期間若印度在關鍵議題上表態強硬,中俄可啟動“分步共識”模式——先就無爭議內容達成一致,爭議部分留待后續磋商。這種做法在2022年峰會上曾成功應用,既維護了組織團結,又避免會議陷入僵局。
印度防長(資料圖)
上合組織已從最初的6個成員國,發展到如今擁有10個成員國、3個觀察員國的多邊機制。其影響力的提升,源于對“共同安全”理念的踐行。中俄作為創始成員國,此次提前協調并非針對第三方,而是為了確保峰會聚焦核心議題——如何在復雜國際環境中深化合作。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和重要經濟體,其參與對上合意義重大。但多邊機制的生命力,在于多數成員的共識能夠推動整體前進。本屆峰會的成果,或將成為檢驗上合組織韌性的試金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