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手機玩成了消耗品,原因是其技術更新?lián)Q代比較快,但這幾年似乎沒太多新技術了,快不起來。
把家電也玩成了消耗品,這個技術幾乎沒法更新了,就只能時不時地鼓勵“以舊換新”,強記能耗下降。
把路橋玩成了消耗品,以前主要怪貨車超載,把路面壓壞了,現(xiàn)在不能超載了,就有了擴寬和管網(wǎng)改造之類的說法,總之都有原因。
把房產也搞成了消耗品,理由是舊城改造和危房改造等。
汽車能不能也玩成消耗品呢?似乎也可以,從現(xiàn)在的電車不斷的在新車型上加功能就可以看到,老車型的電子設備硬件落后之后,很多新功能沒法使用了,這不就跟前些年的手機一樣了嗎?
去年下半年還不時傳出的,油車年審趨嚴,好多車都審不過,被迫報廢的新聞。最終被一些官媒通過走訪審車點,似乎說明這些是謠言。
不過,2026年7月15日,公安部發(fā)布了一個上半年的機動車上牌等數(shù)據(jù),我們再把前幾年的數(shù)據(jù)也找出來,整理了一下,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
我們通過上年末的汽車保有量加上當年新注冊登記量,再減去年底的保有量,就倒數(shù)年出當年的報廢量。
國內汽車報廢或者其他原因退出的比率,我們簡稱為報廢率,是在較快增長的。2022年約為2.1%,2024年增長至2.9%,2025年上半年為1.9%,折合為全年就是3.8%。
也就是報廢的比率是越來越高的,這是不是審車更嚴了呢?
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和人口的年齡結構一樣,車齡結構也存在重大不平衡。我們的汽車市場是在持續(xù)增長的,總體年齡偏輕,所以報廢率才比較低,不然2022年報廢為2.1%,意思是平均一臺車要用40多年,這怎么可能呢?
但是,隨著市場增長變慢,車齡結構也會變化,就和年齡一樣,到了那個點,遲早都是會報廢的。真有可能在增長變慢后,汽車保有量也達到基本平衡狀態(tài)的,那時候的年報廢率應該起碼是5%以上。
當然可能也有另外兩個原因,一是審車嚴格,導致提前報廢的情況。另一項主要是電車的使用壽命問題,不管是從自然壽命,還是經(jīng)濟壽命,其淘汰的時間應該是會快于傳統(tǒng)燃油車的。
人口結構一變化,汽車保有量是遲早的事,只是這個延遲會有多久,就只有以后才知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