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到兩個孩子聊天,說班里有個同學總一個人玩,誰跟他說話都不理,看著格外孤單。
這場景讓我猛然驚醒:或許這早已不是個例,而是正在蔓延的普遍現象。
記得有個初一女孩發過帖子:“沒朋友的滋味誰懂?” 她說自己在班里連一個朋友都沒有,獨自吃飯,下課也不敢走出教室,渾身都透著尷尬。
帖子配的照片里,她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教室里,單薄的背影在空曠的空間里拉得很長,那份無人懂的孤單,像細密的雨絲,看得人心頭發緊。
沒想到,這帖子爆了,點贊8000+,留言4000+,引起了很多孩子和家長的共鳴,大家都表示有過類似的經歷:
記得,以前咱小時候,交朋友不是難事,女生有閨蜜,男生有兄弟,隨隨便便玩耍打鬧,就能在一起掏心掏肺交換友誼。
可現在的孩子們,尤其到了青春期,校園交友反而成了問題,不是這個不合群,就是那個被孤立,要不就是混不到合適的圈子,直接變成了零社交。
原本這個年齡段,孩子逐漸走向成熟和獨立,對同齡人陪伴的需求,是超過父母和長輩的,但有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卻面臨無朋友、無社交、孤身一人的困境。
其實仔細想想,大抵我們的中學生,不是不需要友誼,而是真的環境不允許。
內卷大環境,孩子眼里只有“競爭伙伴”?
該說不說,內卷雞娃大環境,從孩子到家長,都存在著一種不可明說的“隱形競爭關系”。
尤其在五五分流下,想考上重點高中,你的同學,就意味著也是你的競爭對手,孩子這個關系就會變得很復雜,也很透明。
說白了,卷分數、卷排名、卷競賽,父母之間也會暗戳戳對比,所以孩子們習慣了這種比較、競爭、明卷暗卷,很難發自內心交朋友。
看過一個挺典型的例子,有個中學生上網求助,說她有個要好的朋友A,一直視她為學習上的競爭對手,且有點極端,她不知該如何是好。
上初中后,兩人成為同桌,逐漸成為了朋友,但A總是暗自跟她較勁,寫作業要超過她,考試要跟她比成績。
更無語的是,A還會偷偷翻她的抽屜,想知道她平時的習題冊是什么,緊接著也買回來做。
有次她拿了獎學金,A情緒瞬間不好,感覺被比了下去。
看到這,大家或許會認為是A的人品問題,可豈不知,這就是很多中學生的現狀和日常。
我們之前也寫過“學生間舉報成風”的現象,為了某種利益或好處,同學互相舉報傷害,讓原本真摯的同學情誼在此刻撕碎。
比霸凌更殘忍!這股風氣正在小學悄悄蔓延,老師不說但家長心里要有數!
用句確切的話形容“這代孩子是被競爭心喂大的,良性的競爭還算好,就怕過度的內卷,吞噬掉了他們內心的純真和友誼。”
尤其現在總喊的口號“多一分干掉千人”,這特別像咱們成年人的“職場社交”。
一旦同部門有了KPI捆綁,再涉及到什么“末尾淘汰制”,好吧,眼里根本沒朋友,只剩下“對手”。
再有,學習確實也占據了孩子們大部分時間,不是在上課,就是在補課,就連去醫院、坐地鐵的時間都在忙著學習,哪還有閑暇去談天說地,聊友誼。
正如有個家長的描述:“城市空間過于狹小,生活空間呈現學習第一,私人空間千篇一律,心理空間被一再積壓,集體空間被成人沖擊的破碎”。
網絡世界,讓現實社交變得困難
除了內卷之外,在我看來,現在中學生們社交困難,還有個特別大的原因,就是手機網絡,讓孩子沉迷于虛擬世界中,越來越對真實的社交無感。
我們大人尚且如此,不管是朋友聚會,還是夫妻相處,手機才是主旋律,對面明明坐著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卻偏偏喜歡跟小屏幕里的頭像聊。
這段時間,看到一條新聞“六年級女孩沉迷于AI戀愛”,有個爸爸發現,女兒整天抱著手機,跟AI男友聊得火熱,對話內容堪比戀愛劇。
可令他更震驚的是,家長群一聊天,近半數的學生都在用同款軟件交友。
因為AI生成的對話實在太懂人心,能根據孩子喜歡的角色設定,不斷投喂他們偏好的信息和內容。
這樣,孩子不知不覺就會沉迷其中,跟AI成為了最好的朋友,甚至聊天成癮和依賴。
畢竟現實交朋友,還要考慮性格適不適合,有沒有共同話題,成績圈子能不能相融,這回好了,有了手機,孩子徹底沒了交朋友的欲望。
或者更確切的說,網絡世界的朋友更合群,更投緣,更沒有那么多競爭和考量。
所以,有些孩子,會在網上交朋友,可沒想,這也給了壞人可乘之機。
像騙錢、騙見面、騙不雅照,就是因為這類人抓住了,未成年人孤獨、需要陪伴、傾訴的心理特征。
除此之外,我覺得,低能耗的中學生們,每天高壓的學習,也讓他們只想把熱情留在網絡里。
畢竟一部手機所帶來的體驗,實在太豐富了。能看短視頻、玩游戲,能聊天、找圈子,還能結識天南海北的陌生人,這不比現實生活精彩多了。
之前我們有寫過,孩子們看短視頻,玩爛梗,出現“腦腐”現象。實際上還可再追加一條:網絡阻隔了他們現實的情感鏈接,去擁抱虛擬的次元世界。
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被“腦腐”侵蝕的孩子越來越多,寒假正是高發期
不知道父母們了解“二次元、三次元”文化不?我是感覺,這屆孩子們的世界,因為互聯網的滲透和影響,遠比我們想象要復雜的多。
比如,聊天要有共同的話題圈子,不同次元文化是有壁的,而且喜歡的偶像明星不能相同,否則就被稱為“雷同推”。
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盧家楣曾表示,青少年產生社交焦慮(或稱社交恐懼)可能由內部、外部多個因素導致,網絡是外部因素之一。
“現在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家庭聚會時孩子們都在低頭看手機,不愿意和長輩溝通,甚至吃飯還要催著。這是因為青少年習慣于沉浸在網絡空間,不自覺地減少了實際交流的興趣,社交能力在萎縮”。
所以,當日均4.2小時的網絡,剝奪了孩子對社交的渴望,以及增加了身邊交友的壁壘和難度,他們就會慢慢走向無社交,或者干脆不社交。
孤獨的中學生,需要的是理解,而非責備
雖然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學業變得繁重,交友變得困難,但不能就否認,他們不需要現實生活的同伴友誼。
這個階段,他們的心思尤其敏感細膩,情緒變化大,更加渴望同齡人的共鳴和支持。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就指出:12-18歲正值“同一性vs角色混亂”關鍵期,同伴關系是構建自我認知的重要鏡像。當社交受挫,易產生“發展性孤獨”。
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當孩子出現了“沒朋友”的社交困境時,我們父母要做的一定是理解和幫助。
而不是用所謂過來人的經驗,跟孩子說“學習最重要,沒朋友也沒關系”“強者都是孤獨的,考上好大學才是正事”。
因為不被大人理解的孩子,會更加劇這份孤獨感,導致他們成為“空心人”,患上抑郁癥,或者沉迷網絡世界尋找安慰。
那么,我的建議比較簡單直接,就是先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看看是他個人性格原因,還是身處環境內卷競爭太大,很難建立良性友誼關系。
如果是前者,就鼓勵孩子走出去,主動去結識朋友,有付出才有收獲,畢竟“先主動的人先贏得世界”。
就像有句話說得好“勇敢說‘你好’,世界會回贈一萬種相遇的可能。”
那如果是后者也沒關系,即使交不到滿意的朋友,也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會隨時站在他們身后,既是長輩,也是最堅定的朋友和傾聽者。
我很贊同心理學家彭凱平的一個觀點“父母對子女的陪伴、支持、愛的滋潤,是他們心中最大的底氣。
因為我們既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持,也是他們人生意義的來源。這個來源就是,無論我做什么,爸爸媽媽都是關懷支持我的,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想來,沒有孩子是天生的社交高手,笨拙時他們更需要耐心的關注、理解和引導,而一旦有了父母做底氣,相信他們一定會克服成長每個階段的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