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進冰箱里的剩菜能吃多久?這個問題就像一面棱鏡,折射出萬千差異。有人恪守“24小時紅線”,有人信奉“冷凍即真理”,更有不少老年人堅信,只要進了冰箱,食物就自動獲得了“永生”。
鎮江65歲的老李(化名)顯然就是“冰箱食物永生派”,一盤在冰箱里放了好幾天的豬皮凍,在他看來也是微瑕可食。然而就是這一盤豬皮凍,把他送進了ICU。在鬼門關掙扎了足足9個日夜方才轉危為安。
冰箱“修煉”數日,豬皮凍制造致命劫難
老李大概沒料到,老伴旅游前塞進冰箱的 “愛心儲備糧”,會變成一場致命的“劫難”。
6月中旬,老李的愛人和三五好友相約去外地旅游,因為老李不太會做飯,老伴出發前特意準備了一些飯菜存放在冰箱,大部分炒菜很快就被老李“消滅”了,唯獨那盤“豬皮凍”不停進出冰箱,好幾天都沒有吃完。
6月18日,這盤在冰箱冷藏柜里“修煉”了好幾日的豬皮凍再次被老李端上了飯桌,吃完沒多久,老李身體就出現了異樣:先是惡心嘔吐、腹瀉,接著又發起了高燒,老李跑去藥房買了些藥,吃完并沒有好轉。6月22日上午,不停上吐下瀉的老李已經渾身癱軟,體溫一度飆到了39.8℃,得知情況的女兒立即趕來將父親送到了附近醫院。
接受治療后,老李情況仍在不斷惡化,面色發白,意識淡漠,血壓低,渾身顫抖,院方建議趕緊轉上級醫院救治。
當天下午,老李被救護車轉送至鎮江江大附院急診,“結合不潔飲食史、癥狀和現有的檢查結果,考慮為腸源性感染、感染性休克。”重癥醫學科(以下簡稱ICU)醫生會診后,立即將老李收治入科,展開救治。
老李已經出現膿毒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該院ICU科主任尹江濤第一時間組織消化內科、感染科、藥學部等科室專家展開多學科會診,予以抗休克、抗感染及血液凈化等治療。
很快,血培養檢出大腸埃希菌及幽門螺桿菌,這正是老李腸道感染的“罪魁禍首”。
經過九個日夜的奮戰,老李終于被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大腸埃希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致病菌,主要通過受污染的食物傳播,常見于熟肉制品、冷葷、生牛奶、蛋及蛋制品,以及部分蔬菜和飲料。”尹主任解釋,老李感染該細菌的源頭,大概率就是存放在冰箱好幾天的那盤豬皮凍。
冰箱≠保險箱!夏季尤其要警惕冰箱“殺手”
尹主任提醒,冰箱不是保險箱,如果存儲不當,很可能會和老李一樣遭遇冰箱“殺手”。炎炎夏日,食物極易變質,滋生細菌,以下是幾個常見的冰箱高危因素也是“盲點”,請大家注意防范。
1、剩菜剩飯。風險點:烹飪后營養暴露,細菌極易滋生;反復加熱會進一步破壞營養,增加亞硝酸鹽積累。
安全提示:剩菜室溫下放置不超過2小時,盡快冷卻后密封冷藏;存放不超過24小時(涼拌菜、海鮮建議當頓吃完);冰箱取出后應徹底加熱(中心溫度達70℃以上)。
2、切開的水果。風險點:切割刀具、案板污染;果肉糖分高,汁水豐富,是細菌溫床;表面看似完好,內部可能已變質。
安全提示:切前洗凈水果和刀具案板;切開后盡快食用;必須冷藏時,用干凈保鮮膜緊密包裹,去除表層1-2厘米再吃,存放最好不超過24小時。
3、未經充分加熱的熟肉制品/鹵味。風險點:加工、售賣環節可能受污染;富含蛋白質,易滋生細菌(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安全提示:購買正規渠道產品;冷藏保存并盡快食用;食用前務必徹底加熱。
4、乳制品。風險點:營養豐富,極易腐敗;開封后接觸空氣,細菌加速繁殖。
安全提示:嚴格按包裝說明的溫度、條件儲存(如“2-6℃冷藏”);開封后盡快吃完(通常建議24-48小時內);注意觀察有無脹包、異味、凝塊等變質跡象。
5、解凍過又復凍的肉類。風險點:解凍過程(尤其室溫解凍)給細菌大量繁殖機會;復凍無法殺死已產生的細菌,且破壞肉質。
安全提示:采用冷藏室緩慢解凍或冷水浸泡(需密封)或微波爐解凍后立即烹飪;解凍后的肉類不要再次冷凍,應烹飪后食用或冷藏短時存放。
來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