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70多歲的李師傅在子女陪同下,來到頂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找到全科醫生馮雅建,捂著胸口直喊心慌胸悶。心電監護、血壓測量……一切指標顯示正常,馮雅建又向家屬詢問李師傅的病史,原來他患有焦慮癥。
馮雅建耐心傾聽老人絮叨身體各處的不適,“藥不能亂吃,我們得重新理一理。”他把老人吃的藥精簡歸類,還開出了特殊“處方”:每周一次心理溝通。一段時間后,李師傅的癥狀明顯減輕,每次復診都像見老友:“小馮醫生,我藥又減啦!心里舒坦多了。”
“跟來看診的居民嘮嗑,也是我現在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馮雅建笑著說。
從急診前線到社區“守門人”
2021年,馮雅建通過緊缺人才引進計劃,告別了奮戰八年的中大醫院江北院區急診醫學科,成為頂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全科醫生,曾經爭分奪秒的工作節奏變為細水長流的日常守護。
在急診室的歲月里,常常經歷與死神賽跑的驚心動魄。一個炎炎夏日的午后,一名24歲的青年因觸電導致心臟驟停被送來。馮雅建和團隊持續進行心肺復蘇近50分鐘,監護儀上終于重新出現微弱的心跳,“那種把人從鬼門關拽回來的感覺,再累也值。”馮雅建回憶道。
初到社區后,環境的改變曾帶來些許不適應,“急診是高強度戰場,時刻處于待命狀態,社區似乎少了那種極致的緊迫感。”馮雅建說,但同時,急診的工作經驗也成為他扎根社區的寶貴財富。
“急診經常面臨各種突發病情,醫生必須對各種病癥非常熟悉,快速做出判斷和處置。”馮雅建解釋道。這份在高壓下錘煉出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讓他迅速適應了全科醫生的角色,除了幫助患者管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開展胃腸鏡檢查項目以外,他還肩負起家庭醫生的職責。
我們是堅實的“塔基”
在社區工作了一段時間,馮雅建很快發現了基層醫療的獨特分量:“急診的核心是‘先救命’,而社區的重點是‘早治病’和系統管理。這里或許沒有那么多生死一線的危重患者,但有很多需要長期照護和精細管理的‘老毛病’。”
在他看來,社區診室如同一個微型社會,不僅要治療生理上的疾病,更得搭建好溝通的橋梁。來社區醫院就診的多為老年人,往往身患多種慢性疾病。“老人們愛嘮嗑,給他們看病,得先當好傾聽者,話匣子打開了,你就能一步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健康隱患等。”馮雅建說,耐心的溝通是信任的前提。
從急診室的“生命守門人”到社區的“健康管家”,馮雅建用“金字塔”來比喻自己的職業認知:“如果說大醫院的專科醫生是塔尖,精耕疑難重癥,那我們就是堅實的塔基,要穩穩托起最廣泛、最基礎的健康需求。知識面必須要廣,才能敏銳發現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生活細節和潛在風險。”
李阿姨年近60歲,總是頭痛,輾轉多家醫院,CT、核磁做遍,卻總找不到根源,癥狀得不到緩解。馮雅建細致問診后,判斷是頸椎問題引起的供血不足,對她的用藥方案進行了針對性調整。困擾許久的頭暈終于緩解后,李阿姨逢人便推薦:“不舒服去頂山找小馮醫生!”
24小時在線的手機號
除了在中心門診坐診,馮雅建還會下沉到社區開展服務。
胡橋路社區距離中心較遠,老人看病多有不便。馮雅建主動扛起擔子,每周五下午驅車前往,在黨群服務中心開設“健康門診”。為了方便居民隨時能找到他,他自掏腰包印制了名片,簡潔地印著聯系方式,并承諾手機24小時暢通,隨時解答。
為轄區內300多名慢病老人建起微信群后,他的手機更是成了“健康熱線”。深夜電話響起,那頭常傳來歉意的聲音:“馮醫生,老太婆又說心口悶,打擾您了……”他總是溫和回應:“沒事,您慢慢說,我幫您判斷要不要上醫院。”這種隨時在線的守護,讓一些老人把他存成了手機里的緊急聯系人。
“做好基層醫療工作,老百姓的信任是基石,比什么都重要。”馮雅建深有感觸地說。
現在,他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每周二、三在胃腸鏡室為居民篩查早癌;周四深入病區查房;周五則帶著團隊奔赴胡橋路社區。這個從安徽農村走出的醫生,用十五年如一日的從醫路,印證著最初的信念:“每治好一個病人都會有發自內心的滿足感。”
素材來源 | 衛生健康和民政局
文 | 秦思
發布 | 徐雅瑩、吳小榮
審核 | 王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