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感覺非常好!感謝你們給了我新生命!”說完,韓爺爺從口袋里掏出了一張紙,紙上一筆一畫,寫下了對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醫師王波的感謝。近日,這位95歲的抗戰老兵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完成了一場特殊的“戰斗”——全國首例95歲高齡常規開胸手術下進行冠脈搭橋手術。這位曾親歷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老兵韓爺爺,因左主干血管95%狹窄瀕臨猝死,在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與南醫大二附院醫聯體的聯動救治下,不僅闖過生死關,更創造了醫學史上的高齡手術奇跡。這場生命守護,既見證了醫者仁心,也彰顯了醫聯體模式在危急重癥救治中的強大力量。
95歲老兵重獲“心”生,雙向轉診搭建生命綠色通道
1945年,15歲的韓爺爺參軍,先后投身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轉業回到安徽宿州后,這位老兵被冠心病困擾多年,四年前被確診為左主干重度狹窄——心臟最關鍵的“十字路口”血管被堵塞95%,僅剩0.5毫米通道,隨時可能猝死。
“戰友們都沒看到今天的繁榮,我活下來已屬幸運,不想給子女添負擔,更不想給國家添麻煩。”抱著“一走了之”的想法,韓爺爺始終拒絕手術。直到2024年上半年,他的情況愈發嚴重:心絞痛日均發作五六次,半年內經歷五六次胸按壓搶救,肌鈣蛋白指標飆升至正常人的100倍,被多家醫院告知“無法救治”。
轉機出現在韓爺爺轉診至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后。在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掛職副院長的南醫大二附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醫師王波發現,這位95歲老人雖病情危急,卻有著驚人的身體基礎:小腿肌肉緊實,思維清晰,甚至熟練使用微信分享過去經歷。“他給我看戰友的黑白照片時,眼里的光讓我堅信必須全力以赴。”王波回憶道。半個多月的時間里,王波每天都在勸韓爺爺接受手術,同時幫他進行呼吸、心率及體能調整,“直到轉診到南京的當天清早,韓爺爺才松口,說就把命交到我手里了。”
6月23日,韓爺爺被緊急轉往南京。下午2點抵達南醫大二附院,4點即啟動急診手術。手術團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齡患者器官功能衰退,術中需精準控制體外循環,術后要嚴防感染與并發癥。王波帶領團隊采用正中開胸術式,在心臟停跳狀態下完成血管搭橋,整個過程僅用3個多小時。而術后4小時,韓爺爺就成功脫離呼吸機。如今,韓爺爺已經從南醫大二附院轉診回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康復治療,而他不僅能在30米長的走廊往返步行十趟,還堅持每天發朋友圈記錄康復歷程。“全國范圍內,95歲冠脈搭橋手術尚無先例。”王波表示,患者術后各項指標已完全正常。
康復治療零距離,術后患者享“家門口”優質服務
韓爺爺的成功案例只是醫聯體模式下的一個縮影,如今越來越多的患者受益于此。“劉主任,又見到您了,我爸爸現在恢復得不錯,實在太感謝您了!”7月15日,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醫師劉彬、心血管中心護士長王娟、護理督導辦公室主任汪露也來到宿州人民醫院醫聯體共建幫扶,馬女士知道后立刻前來道謝。“我爸爸患病十多年了,之前一打噴嚏人就昏迷。跑了很多家醫院,都說這病治不了。這兩年我爸的病情加劇,甚至只能坐著睡覺。”馬女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知道南醫大二附院的專家在這里常駐,前陣子她便帶著父親慕名來到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看完片子,王波主任就建議我們趕緊去南京做手術。”今年5月份,67歲的馬先生來到南醫大二附院,在心血管中心劉彬、王波兩位主任醫師的救治下,進行了超高危肺動脈高壓的治療。
“患者來院時,外周血壓120mmHg,肺動脈壓卻高達130mmHg,這在臨床極為罕見。”劉彬回憶,正常肺動脈壓應低于30mmHg,超過此值即為肺動脈高壓,而該患者的數值已超正常值4倍多,甚至反超大循環血壓,隨時可能因右心衰竭致命。進一步檢查顯示,患者肺內多支大血管被血栓完全阻塞,僅右上肺一支血管保留通暢,這成了他維持生命的“唯一通道”。“整個肺循環幾乎癱瘓,心臟泵出的血液無法順利通過肺動脈完成氧合,就像供水管道被巨石堵死。”劉彬解釋,這種由大面積肺栓塞引發的肺動脈高壓,會導致右心后負荷急劇增加,最終引發心力衰竭。
手術成為唯一希望,但難度與風險并存。劉彬坦言:“肺動脈血栓剝離術需要在超高壓力下疏通血管,術中術后可能出現肺動脈高壓危象,一旦發生,心跳會瞬間驟停。”此外,患者45%的肺組織已因長期缺血失去功能,術后肺功能能否恢復、如何脫離呼吸機,都是橫亙在醫療團隊面前的難題。經過反復論證,醫療團隊決定為馬先生進行手術。術中,外科團隊精準剝離阻塞肺動脈的血栓,使原本無血供的左肺2/3區域恢復血流;同時修復了因長期高壓導致的極重度瓣膜反流。通過精細化管理,患者最終平穩脫離呼吸機,闖過術后最危險的關卡。
肺動脈高壓患者的康復是個漫長的過程,在南京接受手術等到病情穩定,馬先生被轉診回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在家門口進行后續的康復治療。如今,復查結果令人振奮:患者肺動脈壓已降至70mmHg,較術前下降近一半;肺功能顯著改善,原本喪失功能的肺組織逐步恢復;不僅能平臥睡覺,還可在病房自由行走,腫脹的雙腿也基本恢復正常。“這例手術的成功,依賴于外科、重癥、麻醉多學科的無縫協作。”劉彬強調,此類手術對醫院綜合實力要求極高,全國能常規開展的醫療機構寥寥無幾。從“坐等終點”到重獲新生,這例罕見病例不僅展現了醫學技術的突破,更凝結著醫患共同對抗重癥的勇氣與智慧。
高效無縫銜接,緊密型醫聯體讓患者更有“醫”靠
韓爺爺和馬先生的康復,背后是南醫大二附院與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聯體的深度協作。2023年8月,王波帶領4人團隊(2名外科醫生、1名麻醉師、1名重癥醫師)進駐宿州,從零開始建設心臟大血管外科。“當時醫院連常規心臟手術都無法開展,我們先篩選本地醫護人員,分批次送往南京培訓一年。”王波介紹。
兩年間,這個年輕的團隊創造了驚人成績:完成超100臺高難度手術,成功率保持100%,吸引了安徽、江蘇、廣西、陜西等地患者慕名而來。“我們建立了雙向轉診機制,輕癥在宿州治療,重癥無縫轉往南京,術后再回當地康復。”王波舉例,韓爺爺在宿州完成術前檢查后,南京團隊提前制定手術方案,實現“當日抵達、當日手術”。
這種模式不僅惠及患者,更推動了基層醫療能力的躍升。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臟外科從無到有,如今已能獨立開展多項常規手術。當地患者無須再輾轉外地,就醫成本降低30%以上。“有位陜西的患者告訴我,以前跑去大城市看病,費時還費錢,而現在在宿州就能得到同質化治療。”王波說。
如今,醫聯體的輻射效應持續擴大。團隊不僅完成宿州本地手術,還為周邊地區培養了20余名心臟專科醫護人員。“醫聯體連接的不僅是醫院,更是生命與希望。”王波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目前,他們正籌備在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建立區域心臟急救中心,計劃三年內將年手術量提升至300臺,讓更多像韓爺爺這樣的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優質醫療服務。
通訊員 時喬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宇
(通訊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