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玉琪
近年來,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穩步提速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提質,農村閑置宅基地及農房數量不斷增加。泰安市泰山區泰前街道通過構建“權利流轉—集體主導—發展提升”機制,賦能集體經濟組織,形成“集體收回—統一確權—多元經營”格局。目前,泰前街道上峪、下梨園、黃山頭等村集體共收回閑置農房198宗,穩步推進農村閑置農房盤活工作,全力打造“北部山區古韻新經濟帶”,實現村集體經濟多元高效發展。
三位一體,多維閉環促盤活。堅持集體主導。堅持集體經濟組織主導,盤活宅基地使用權,賦活房產經營權,通過“協商置換、入股分紅、服務托管、確權頒證”的方式,整合閑置房屋用于集體經營村莊建設。同時,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聚集和動員內外資源的天然優勢,激活村內自然生態、農耕文化等資源,引入外部資金、專業人才和先進技術,實現內外資源合理整合,充分釋放閑置宅基地價值潛能。遵循自愿原則。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組建由村“兩委”成員、街道工作人員、老干部組成的工作專班,實施專班上門“開一次懇談會、算一筆經濟賬、看一份規劃圖、簽一份協議書”工作法,廣泛宣傳確權工作,堅持自主原則收回閑置土地。公開確權流程。制定《泰前街道閑置宅基地退出辦法》,多次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依法依規收回宅基地。聯合專業機構丈量土地,引入公證機構對土地收回過程見證存檔,最大限度確保公平公正。
三措并舉,搭建發展新平臺。高位精準規劃。對回收地塊統一規劃,引入專業運營公司打造“雅觀泰山”高質量文旅品牌,開發泰山文化研學、采摘等12種業態,將198處回收宅基改造為民宿、特色咖啡廳、農家餐飲等。完善基礎設施。實施通路、通水、通電、平整土地的“三通一平”,改造農村危房、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等農業生產廢棄物的“一改三清”等舉措,切實優化北部山區環境,北部山區達到“硬化、亮化、綠化、凈化、美化”的新時代鄉村建設標準。構建聯營機制。創新“村集體+農戶”聯營機制,采取“村民入股分紅、村集體實際運營”的方式,保障村民精準受益。同時,提供項目落地“售后”服務,對改造后項目推行“大物業”服務管理模式,統一為村民提供安保、物業、保潔等就業崗位,讓村民充分享受村集體發展帶來的紅利。
三種業態,實現鄉村共振興。生態休閑集群。堅持“生態+文旅”發展主線,依托北部山區“依山傍水”區位優勢,利用收回空間打造“大紅石榴觀光園”“曳尾園生態果蔬采摘園”“山水露營基地”等經營項目,年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研學教育集群。立足上峪村百年古村風貌,新建鵓鴿崖民俗度假區,打造沉浸式民俗體驗基地;建設研學中心、開發摩崖石刻徒步路線,為駐地中小學及高校提供實踐基地,實現集中連片發展。民宿產業集群。一體推進北部山區旅游民宿集聚區建設,深挖庭院經濟潛力,合理開發泰山觀光道環山路以北、紅門路以東、天燭峰路以西區域(覆蓋白馬石、水牛埠、上峪村、黃山頭等6個行政村、4.2平方公里)閑置院落資源,建成麓垚山居、泰山靜舍等民宿園,年營業收入超3000萬元。官嶺民宿、利樂和喜苑民宿榮獲全國乙級旅游民宿稱號。
下一步,泰前街道將繼續深化宅基地確權改革,探索跨村流轉、片區開發等新模式,推動“以宅興產、以產促富”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實踐樣本。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泰安新聞素材請聯系齊魯晚報泰安融媒中心,熱線電話:0538-69821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