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的紅船打印出來啦!”“看,我做的聲控燈亮了!”在廣東省東莞塘廈鎮大坪社區的活動室里,孩子們舉著自己親手制作的科技作品,興奮地向大學生老師們展示。這個夏天,桂林信息科技學院“3×33科技播種計劃”暑期實踐團的到來,為這里的60名留守孩子打開了接觸科技創新的大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這一精神指引下,桂林信息科技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聚焦偏遠地區科技教育短板,創新推出“3×33科技播種計劃”公益項目。6月27日至7月5日,應廣東省東莞塘廈鎮團委的邀請,桂林信息科技學院“3×33科技播種計劃”暑期實踐團的8名大學生、2名老師帶著3D打印機、編程設備和智能硬件,跨越千里,為那里的60名留守孩子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科技啟蒙課。
課堂上,孩子們圍在3D打印機旁,看著自己設計的模型一點點成型;在編程課上,他們拖動積木塊般的代碼,讓屏幕上的小貓按照指令跳舞;在Arduino智能硬件實驗環節,一個個聲控燈、自動澆花系統在他們手中“活”了起來。“原來科技課可以這么好玩!”一位小學員在完成人生第一個編程作品后,迫不及待地向同伴炫耀。
服務團成員帶領小朋友做“泡泡龍”實驗。 通訊員周天睿 攝
“我們希望用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們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團隊隊長介紹,課程采用“玩中學”模式,把復雜的編程邏輯變成游戲任務,用可觸摸的作品演繹抽象的科學原理。原本對科技懵懂無知的孩子們,通過短短9天28節課程后,能夠獨立完成基礎編程,甚至主動提出“下次能不能學做機器人”的要求。
塘廈鎮團委相關負責人在觀摩課堂后感慨:“這些大學生不僅帶來了科技知識,更是播下了點燃科學興趣的火種。”而服務團的成員們同樣收獲滿滿。“孩子們眼里的光,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一位隊員笑著說。據悉,此次支教只是開始,未來該校還將與塘廈鎮深化合作,讓更多鄉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接觸前沿科技知識。
來源|桂林日報(記者陳靜 通訊員胡姍)
桂林市融媒體中心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