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尹曉軍)“此次深圳之行,我們發現教育單位對‘能力優先’的強調和多元人才的包容,為學子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前不久,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隴雁南飛·職匯灣區”社會實踐團奔赴深圳,實地調研教育行業人才需求,實踐團隊長韓樟劍直言“觀念轉變”的效應,讓大家收獲頗豐。
調研期間,實踐團深入光明區特殊教育學校、龍華幼教集團盛璟幼兒園、水田小學、龍崗區實驗學校及龍翔學校等5所不同類型教育單位,通過座談交流、模擬實踐、深度訪談等形式,“拆解”5類教育機構的用人邏輯,拼出一幅打破常規的“能力圖譜”——特教崗位的拼塊是“專業韌性+樂觀心態”,幼教拼圖則需“活動設計力”與“親和力”結合,民辦教育機構讓“課堂把控力”成為必填項,而“教育熱愛”是所有學校壓陣的核心板塊。
實踐團成員周冉冉把從龍翔學校學到的“跨學科教學思維”搬進校園試講,她在準備語文課時主動融入歷史典故講解,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以前覺得專業對口是鐵律,現在懂得了‘課堂感染力才是硬通貨’。”
實踐團成員李佳儀在課堂上組織“幼教模擬工坊”,把“活動設計力”拆解成實戰演練,復刻龍華幼教集團盛璟幼兒園的真實場景,從繪本講解到突發狀況應對,全流程打磨,得到了幼兒園教師和小朋友的一致認可。“原來親和力真的能跟小朋友拉近距離!”課后,李佳儀感慨地說。
“過去,不少學子認為‘東南沿海地區競爭激烈’,傾向于選擇在熟悉的西北地區就業。現在發現,只要能力夠‘硬’,機會比想象中多。”韓樟劍說,此次調研是一場就業觀念的革新,正悄悄改變著學生們的就業航向。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實地調研,學生在從“校園人”到“職場人”的蛻變中,邁出了堅定的“向東一步”,學院將持續深化與各教育單位的合作,建立常態化調研機制,讓更多學子在精準信息指引下找準方向,實現自身價值。
作者:尹曉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